社會新聞

報章社評節錄11.4

《蘋果日報》

四中全會的三大凶兆
內地加強集權控制的大潮不可能不影響香港,特別是經歷四個多月「逆權抗爭」,慣了集大權於一身的習近平早已恨之刺骨,只礙於國際關注及香港仍有利用價值而暫時不出手。現在四中全會統一了全黨高層思想,自然開始跟港人算賬。此所以會議公報中對港政策大幅「加料」,提出要健全特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原本的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針則不再強調。按中共政治術語,健全甚麼體制即是加強政府的控制。北京今次的新說法,除反映提23條立法進程加快外,人大常委會在釋法上肯定會更進取,不會再被動進行。至於執行機制則大有可能加強警隊的政治作用,包括強化類似港英時代的「政治部」,還可能跟內地國家安全部掛鈎;至於鎮壓有功的「速龍小隊」則會變成「速龍大隊」,大幅增加人手。

《東方日報》

禁而不止刑罰侮 蒙面暴徒照上街
說到底,世不患無法,而患無必行之法。香港淪落至此,不是缺乏法律武器,不是缺乏鎮暴資源,而是缺乏有承擔、有魄力、有決心、真正效忠一國的執政者。林鄭政府根本無心止暴制亂,由高官到公僕皆身在漢營心在曹,律政司甚至為反對派提供司法保護傘。在這樣的情況下,法律武器根本不能發揮作用,這是「一國兩制」之下香港的現實,也是香港的悲哀。

《明報》

高科技人才培養 STEM理念更重要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依靠集中資源發展科技與工業,以及勤勉耐勞和奮發圖強的國民,參與改變國家命運;還有一大批貧困山區的子弟,他們只能依靠刻苦鑽研去改變個人命運。中國在工業和某些科學領域已經「站起來」,相當一部分國民已經富起來,國家與民族要強起來,還需要更多的後備力量去充實高新科技,以目前教育制度和培養人才機制,是否有足夠的寬鬆環境,讓年輕人可對創新充滿憧憬,以及具備跨學科角度發現和解決問題能力,以應付知識型經濟進一步發展所需要的人才,尚有疑問。

《星島日報》

校園須撥亂反正 辦學者不可避難
類似的內外挑戰與壓力,必然陸續有來,忠言總是逆耳,但不能不說,無論是聖保羅男女中學校董會還是其他學校校方,為了維護教育事業,為了學生的最大利益,都應「企硬」,把學生由歧途導回正軌。可以設想,學生戴着口罩與防毒面具參與違法集會,只是第一步,在狂熱感染下,他們將變得更激進,終會走上街頭最前線,與其他黑衣人一起打砸破壞,甚至襲擊警員和不同政見者,成為觸犯嚴重罪行的罪犯。

《經濟日報》

中美各取所需 短暫蜜月可期
首階段談判因現實需要才有進展,第二階段卻顯得困難重重,因涉及結構性改革的硬骨頭。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不諱言,未來需要多兩階段談判,解決中國侵犯知識產權、強制技術轉移、對國企進行大量補貼、貨幣操縱等結構性問題。相信美國續以關稅迫華讓步,惟觸碰中方底綫,中國難以讓步。

《信報》

中央加強對港管治 止暴制亂仍待考驗
簡單來說,經過這場牽連甚廣的風暴,連中美關係也受到影響,不難預見,中央對港政策將會愈趨強硬,異見者的活動空間勢必收緊。問題卻在於,反修例風波突顯了民間不滿情緒十分高漲,否則不可能烽火連百天而沒有平息跡象,強硬的對港政策會不會把本已難以化解的社會深層次矛盾進一步加劇?

《大公報》

“私刑”何時了 “止暴”何時止
如果不是警隊采取了有效的防暴與驅離戰術,被“私了”的普通市民可能遠不止這些,流血事件也必將更為嚴重。事實上,在持續近五個月的孤軍奮戰之下,香港警方的戰鬥力並沒有明顯的減弱,相反,隨著形勢的發展,警隊采取了更果斷有效的措施,在最大程度上保護了香港市民的人身與財產安全。他們的血汗沒有白流,他們贏得了真正的民心,他們是香港的定海神針。

《文匯報》

國家尊嚴必須捍衛 新聞自由不容侵犯
黑衣暴徒從毆打《環球時報》記者付國豪、干擾香港無線電視新聞採訪,到如今暴力攻擊新華社香港分社,其目的旨在製造強烈的恐怖信號,容不得任何反對的聲音,所有愛國愛港、支持警方止暴制亂的機構和人士,都會被打得頭破血流,都難以免於暴力威脅。這是對言論自由、新聞自由莫大的傷害。這種反民主、反文明的行徑,在世界任何國家和地區都是不能接受的,特區政府和廣大港人必須制止任何剝奪這些自由的暴行,堅決捍衛香港擁有的各種自由,不負香港法治文明的美譽。

《南華早報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Safeguarding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must be the priority
Similarly, the decisions to enhance the mechanism on the appointment of top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Basic Law by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Standing Committee have also aroused concerns. With few details known at this stage, it may be premature to speculate on what it means for Hong Kong. The mechanisms are governed by clear provisions in the Basic Law. The party’s commitment to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as a national governance principle also means measures to enhance national security and jurisdiction over the city shall be implemented according to such a principle. Hongkongers must realise that the stakes have become so high now that any wrong steps taken by protesters would further jeopardise the city’s relations with Beijing. There is also room for Beijing to reflect and better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The crisis stems from years of governance woes. While individual actions might be seen as crossing the red line of sovereignty, a survey showed more than 80 per cent of the people were opposed to the city’s independ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