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
撤換林鄭絕非空穴來風
在這樣重要的大會前傳出北京可能撤換特首的消息絕非偶然,而是中共內部至少有部份人或派別對香港的亂局持續感到不耐煩,認為該採取更積極的措施解開死結,包括提早要不得人心並已成北京政治包袱的林鄭下台,換上新臉孔。這樣做既可以跟「送中條例」的政治風暴切割,也可以讓整個建制陣營重新出發爭取主動。
《東方日報》
考車牌地老天荒 運輸署胡混度日
一節見則百節知,運輸署胡混度日不是個案,而是整個政府無所作為的縮影。一場無中生有的「反送中」風波,竟可在特區掀起滔天惡浪,原因不言自明。民憤不是一下子爆發的,而是長年累月不斷堆疊的結果,港府大事做不成,小事做不好,施政從來沒有以民為本,從來沒有以便民利民為出發點,單是考車牌此等雞毛蒜皮的小事,官僚都要敷衍塞責,都要小市民受氣。反對派之所以能在特區呼風喚雨,反修例暴亂之所以一發不可收拾,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明報》
金石良言匡扶人心 重拾包容尊重妥協
反修例風暴突顯了不少年輕人對公義的追求,這份心志值得肯定,問題在於部分人用錯手段,以為暴力就是力量,不斷搬出各種「理論」或藉口,將暴力合理化甚至「神聖化」,然而無權勢者的真正力量,根本不在於暴力。捷克已故前總統哈維爾,在捷共統治時代以異見人士姿態抗爭,一再強調無權勢者的力量,在於勇敢說出真相,堅持活在真實中。迷信暴力可以帶來「勝利」,認為妥協就是「軟弱」,是一種相當錯誤的想法。
《星島日報》
變相「公投」軟脫歐 有望破僵局
和上次大選不同,保守黨今次已經與歐盟其餘國家達成了具體的脫歐協議,擺在選民面前,要是能夠說服選民放棄留歐「幻想」,讓保守黨重獲國會大多數議席,「軟脫歐」就水到渠成。雖然英國經濟無論軟硬脫歐都會受損,但是對於國際金融市場而言,「軟脫歐」就可以擺脫一個重大的不明朗因素,有利全球市場穩定。
《經濟日報》
促進本地消費 為香港經濟打氣
當前零售飲食市道差,短期亦難寄望旅客量明顯回升,更須港人自救,在安全情況下盡量外出消費,為本地零售打氣,否則小商戶撑不下去,出現裁員結業潮,只會令整體經濟表現更差。當然,要市民真的有意慾消費、安心消費,關鍵仍是港府盡快展示誠意與智慧,平息風暴,讓社會秩序回復正常,遊客才樂於來港玩樂,市道真正復甦。
《信報》
尊重別人免於恐懼的自由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若說自由的精髓是免於恐懼的自由,那麼使人恐懼的暴力不是剝削別人的自由嗎?學生以及其他市民爭取自由人權的理想是崇高的,但與此同時,必須尊重別人免於恐懼的自由,避免暴力實乃應有之義,何況以力脅迫的後果往往累人累己,犯不着付上十年八載鐵窗生涯的沉重代價。
《大公報》
打洋走狗不必看主人的面
事實證明,中國人不怕邪,特區政府不怕鬼,該幹什麼就幹什麼。漢奸洋奴以為抱住洋人大腿就可以橫行無忌,到頭來只會碰得一頭包。至於那些政治投機分子,即使一時蒙混過關甚至有機會當選,一旦露出「港獨」本相,昔日的梁頌恆、游蕙禎及今日的黃之鋒,就是前車之鑒。
《文匯報》
消除記者監管真空 勿讓記協獨斷專行
記者是行使公眾知情權的主角,但不應成為阻礙警方和政府部門執行職務的角色,更不能站在公眾利益的對立面。因此,社會大眾有權要求對記者的資格認定指定規範。以時常被詬病的記協為例,如果記協會員證可作為身份證明的話,記協本身就必須要有嚴格的認證規範,並且要得到社會的認可,否則那只是其組織內部的一張會員證明,不應等同記者證。
《南華早報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Laws hammer home the Beijing message
That said, while China may now be seen as aggressive when it comes to regulatory reform, implementation remains problematic. But it deserves credit and encouragement for moving in the right direction. Beijing now needs to follow through firmly with local officials and convince businessmen it means what it says. The new laws are timely given the current plenum which, though focused on modernisation and strengthening of China’s governance model, can be expected to debate the direction of the economy and the push for further liberalis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