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
「警謊」如「癌細胞」成社會大患
這位中大同學的憂慮實在合情合理,以警隊濫權又護短的表現看,由它自己查自己根本難以找出真相,也不可能還受害者公道。只有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全面調查警暴問題才有可能真正釋除疑慮,還原真相及追究違法濫權的人。若警隊及政府堅持反對獨立調查,各種傳言謠言根本不可能消除,反而越來越多,流傳越來越廣泛,並且深入民心,令警隊及特區政府的公信力難以翻身。即使未來街頭抗爭告一段落,政府、政治體制也會因為缺乏公信力而寸步難行,無法恢復有效管治。
《東方日報》
兩制千瘡百孔 不變終須要變
香港淪落至此,與司法和教育敗壞有直接關係。回歸至今,司法刀把子仍由洋人或外部勢力代理人把持,當中不乏持外國護照者,他們有沒有家國觀念令人懷疑。人們但見「反中亂港有獎,愛國愛港有罪」,司法淪為反華勢力保護傘。至於國民教育一敗塗地更是有目共睹,師不師,生不生,學生圍罵校長教師,在校內搖黑旗唱港獨歌,暴徒燒國旗、砸中資公司、襲擊愛國人士,已到了喪心病狂的程度。繼續維持實際上是洋奴漢奸治港的港人治港,中央再不奪回話語權,香港絕無重出生天的希望。
《明報》
乾柴烈焰星火燎原 多國示威共同特點
深層次的矛盾鋪下了抗爭衝突的乾柴,網絡和社交媒體的發展更令星火的燎原速度倍增,但當權者似乎仍在沿用舊有手法來應對。以埃及為例,一段來歷不明的爆料短片,全無證據難具說服力,卻能在全國掀起抗議風暴,只能說民怨累積極深,正如半島電視台評論所說,「人們正在尋找某種火花」,一點即燃。面對洶湧的抗爭,當局除了鎮壓拘捕外,甚至採取斷網、街頭檢查民眾手機等嚴苛措施;在伊拉克,一場針對人事「DQ」的抗議,迅速升級為針對外交、內政制度的全面挑戰,甚至要求政府全面改組,連《華盛頓郵報》都將其與香港相提並論,稱「抗命的示威者挑戰制度」(defiant protesters take on the system),而政府則直接出動軍隊平暴,以致死傷枕藉。雖然上周當局已回應民眾部分訴求,由警察接替軍隊巡邏,並追究「採取錯誤行動」的軍人責任,但諷刺的是,由於斷網,官方回應的資訊也未能盡快傳播。
《星島日報》
暴力橫行 民主精神淪喪
往日的香港,選舉勝敗取決於政績、政綱、人氣和政黨實力,在合法的前提下,不同黨派公平較量,優勝劣敗。但如果讓暴力繼續橫行,成為了選舉贏輸的決定因素,夠惡夠狠者勝,那麼,香港的選舉政治便將回到蠻荒世界,情況十分恐怖,這絕非大多數市民所願見。
《經濟日報》
中美貿談有成 前路難逃崎嶇
放在中美長期角力的大局,貿戰只是其中一環,其他環節如科技戰、金融戰、地緣政治如台海問題等,仍會發酵,而經貿縱有協議恐也難一帆風順,波折仍然難免。經貿利益始終是中美關係的壓艙石,只要經貿不是完全破局,就有望令中美關係不會走得太遠、太壞。
《信報》
中國人勝在數口精 貿易戰美國非贏家
目前的中美首階段貿易協議,刻意避開對中國產業政策、政府補貼國有企業等核心議題,美國對已向三千六百億美元中國貨加徵的關稅更是原封不動,如真的要說有成果,就只是同意休戰。再者,首階段協議即使得以簽署落實,第二三階段終將觸碰到雙方必須堅持的底線,談判難度只會一次比一次高。新華社的評論形容未來依然充滿不確定性,必須保持耐心和戰略定力,可謂相當貼切。
《大公報》
美國是香港黑色暴亂的總導演
美國總統特朗普也一再拿香港問題說事,儘管其表態反反覆覆,但從不掩飾香港問題是對華貿易戰的一張牌。近日他聲稱中美貿易談判達成首階段協議對香港有利,「暴亂將自行消失」,暗示美國將不再插手香港事務。其實,虛虛實實、反口覆舌是特朗普的最大特色,否則就不會有「特不靠譜」的花名。美國將中國視為主要敵人,即使雙方解決貿易爭端,美國都不可能放棄圍堵中國的長期戰略。「一國兩制」下的香港不幸成為中國的「軟肋」,搞亂香港為中國發展「添堵」的大局不會改變。 當然,沒有洋奴漢奸的密切配合,美國無以施其技。作為泛暴亂派總舵主的黎智英一再宣稱「為美國而戰」,香港是「中美冷戰的第一戰場」,在賣國賣港方面表現最落力。日前他宣稱「現在不是決戰的時機」,似有鳴金收兵之勢,但昨日其旗下《蘋果日報》又預告全港十八區全面開花,說到底就是身不由己。
《文匯報》
企圖殺警盡顯暴恐特徵 政府必須做反恐主導者
與此同時,警隊的執法行動,還要得到全社會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過去四個多月來,黑衣魔的極端暴力行為,一直得到一些持所謂「和理非」觀點市民或明或暗的支持。面對暴力已經升級為恐怖主義暴行,「和理非」應該猛然驚醒,看清黑衣魔的本質,看清他們已經完全喪失常性,如果還要與他們「同行」,最後終自食惡果。
《南華早報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It’s make or break for Carrie Lam as she prepares to deliver her policy address
There are doubts whether she can still command the respect and support of her allies, let alone the wider community. Some even wonder if she could serve out her term, despite Beijing’s full support.What is clear, though, is that her refusal to step down has made this year’s policy address even more crucial. Lam has already missed a series of golden opportunities to turn the tide. It would be truly, in her own words, unforgivable if she again fails to seize the occasion to save the 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