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新聞

報章社評節錄1.15

《蘋果日報》

貿易戰:特朗普未竟全功、仍需努力
產能大幅過剩又不止於汽車業而已。從造船到鋼鐵,莫不陷入同樣困境。事實上,貿易戰開打,特朗普拿來祭旗的即是不惜賤價傾銷以紓緩產能過剩的大陸鋼鐵業。產能普遍過剩而成因錯綜複雜,然而萬佛朝宗,此乃政府干預之過:政策向央企、國企傾斜,提供低息、免息資金,形同直接間接鼓勵盲目投資導致產能過剩。低息資金從何而來?同樣源於干預:政府人為壓低利率剝削存戶以明益聽命於黨的央企銀行。循循相因,大陸計劃經濟製造的亂象透過全球一體化的貿易網絡散播全球。

《東方日報》

貧政有貧民 縱暴無止暴
《論語》裏孔子談政府施政:「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以往庫房年年水浸,經常估少盈餘數百至千億元,高官領取匹比各國元首的高薪厚祿,窮人數量卻不減反增。官富民窮,貧富懸殊幾冠絕全球,政府一直以「狼來了」說法來拒絕還富於民,「結構性財赤」常放在高官口中像護身符,現在真的狼來了,他們又視而不見,反而愈窮愈花錢,藥石亂投,去年調高長者綜援門檻至六十五歲,今年卻把兩元乘車優惠年齡由六十五歲降至六十歲,自相矛盾,本意是鼓勵長者出外,免與社會脫節,現今醫學昌明,六十來歲正值壯年,兩元乘車變相資助他們工作或交際,實在偏離原意了。難道政府以為十元八塊,便可以安撫因暴潮而盡喪的人心嗎?倒行逆施,進退失據,再退一步便是萬丈深淵了,廢官還未醒覺?

《明報》

改善民生誠好事 財政紀律須留意
香港社會安全網千瘡百孔,增加社福開支有其需要,過去數年政府亦有持續加強這方面的投入。政府手握萬億元財政儲備,應該多去投資未來改善民生,然而確保長遠財政穩健,也相當重要。本港稅基狹窄,政府收入很受經濟波動影響。本財政年度和下個財年,庫房預料都會出現至少數百億元財赤。雖然現在談結構性財赤,也許為時尚早,可是財政紀律亦要多加留意。
今次的民生津貼新措施,將令政府每年的經常開支增加約百億元,金額相當於政府整體開支約2%。政府強調要對香港經濟有信心,只要暴力止息,經濟可望很快反彈,相信走出困局後,香港的財政狀况仍很穩健,然而現實發展會否如此理想,仍是疑問。雖然暴力事件近期有所減少,可是香港整體情况仍是外弛內張,暴力抗爭似乎已在社會扎根,隨時可以捲土重來,相對低烈度的暴力事件,仍有可能長期持續,這對香港有何影響,仍是未知之數。政府評估未來收支情况,要有兩手準備,不能過度樂觀。

《星島日報》

赤字惡化 政府不可豪花挽民望
即使沒發生政治風暴造成的經濟危機,香港的公共財政本已存在極大隱憂。由於香港的稅基十分狹窄,很依賴賣地收入,只要經濟下挫,水源減少,收支便立即失衡;與此同時,隨著人口老齡化,醫療與福利開支持續大幅增加,早晚會陷入長期財赤危機。倘若政府財政出現這惡劣情況,儲備耗盡,香港金融將失去支持而變得不穩,對經濟的創傷將難以估量。特首對此嚴重後果,不可能不知道。
可是特首的做法,卻似乎朝着財赤惡化的方向走。她今次動用一百億經常性開支推解困措施,看來非「只此一輪」,還可能會陸續有來,在民生方面大量「派糖」,以消減因修例風波造成的社會怨氣,從而挽回她和政府的民望。若然如此,政府財赤將進一步擴大,未來公共財政負擔會不斷增加;到了這境況,整體經濟也將受打擊。

《經濟日報》

港府多推德政 爭市民共鳴拾信心
港府目前處於弱勢,宜從這項德政得到啟示,推紓困措施不但要貼地可行,盡量減低行政成本,避免重蹈前年向合資格人士派4,000元但行政費高昂、申請審批繁複的覆轍,還需要做出實效,盡量讓更多人受惠,才能引起市民共鳴和讚賞。
倡議法定勞工假增至17天,以及政府為低收入人士代供MPF,相信也大受打工仔歡迎,因前者受惠人數多達116萬人,後者也涉及逾59萬人。惟商界對增加勞工假有不同意見,擔心會增加營運成本,港府要落實推行,須設法游說相關界別。

《信報》

姑勿論紓困動機 勿以善小而不為
撇開動機不談,林鄭願意由搖頭說不改為點頭稱是,於非常時期讓並不新穎的要求落實為利民政策,始終是值得歡迎,畢竟民生離不開政治,政治也離不開民生,即使不是直接回應反修例風波的政治問題,如果動用一百億元能夠讓市民減少一點愁緒,誠屬可喜之舉。
對於十項紓困措施,如果不糾纏於政見而節外生枝的話,相信不會遇到太大阻力,接下來的問題是,政府有沒有具體的落實時間表?以增加勞工假期至十七天為例,林鄭的講法是政府只會在過程中促成和配合,落實須由員工及僱主自行擬定。增加勞工假期勢必影響僱主利益,若然政府不擔任積極主催的角色,此事恐怕流於空談。

《大公報》

十大措施力解民困 反對派阻撓逆民意
正所謂,錢能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特區政府坐擁巨大的財富,不存在巧婦難為無米炊的問題,完全有能力推出更多措施,既能紓緩民困,也能讓市民真切感受到政府「執政為民」的誠意與真情,洗脫政府「守財奴」的形象,這對縮窄社會貧富差距、消弭民怨,大有助益。
可圈可點的是,林鄭強調今次推出十大惠民措施並非替代財政司司長的工作。這其實是暗示下月財爺發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時,將有更多的惠民措施,絕對值得市民期待。但反對派圖全面癱瘓立法會,紓民困措施能否得到通過,還是未知之數。若與民為敵,反對派終要付出慘重代價。

《文匯報》

針對性紓困顯擔當 解深層矛盾需努力
政府打破框框利民紓困,應該盡快落實。但令人擔憂的是,修例風波並未完全止息,本港社會高度政治化,立法會被反對派少數騎劫多數, 10項紓困民生政策措施落實,恐怕也困難重重。目前不少與民生相關政策,在立法會討論時被反對派盲目拉布,連討論多時的不少純民生項目,如增加產假,也因反對派阻撓而遲遲無法通過。反對派以政治凌駕、綁架民生,仍然糾纏「五大訴求」,是靠害普羅基層市民。不論什麼政黨、持什麼政治立場,為民謀福是從政的共同宗旨和目標,否則就是與市民為敵。本立法會會期將於今年7月完結,反對派應以民生為重,「高抬貴手」,停止拉布,令惠及民生的措施盡快落實。

《南華早報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Welcome revision to fuzzy maths on China’s economic growth
Under the new system, the statistics bureau will be responsible for calculating figures at both the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levels. Past regional GDP figures would also be revised using the new method, the results of which will be published later this year. While there has no doubt been shenanigans committed, one should not underestimate the difficulty of capturing the general economic picture of a huge country and complex economy undergoing rapid technological changes. Even the most advanced Western economies sometimes have had to revise projections and calculations.
But, given the intense scrutiny of everything China, the central government must ensure confidence in the numbers, not only to entice foreign investors and satisfy transnational economic agencies, but also to be in a better position to determine economic policies and set viable goals. This move to unify and standardise procedures for GDP calculations is long overdue. In fact, it was first proposed as early as 2004, but did not become policy until 2017. Pilot programmes were successfully carried out using the new method in the provinces of Zhejiang, Hubei and Shaanxi. Now, bureau officials are confident about the new system for a nationwide roll-out. Unless the numbers all add up, Beijing will never be able to silence the doub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