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台灣立法院內,國民黨立委張慶忠以30秒極速「送審」服貿協議,這種脫線的議會行為,卻意外引爆出以林飛帆、陳為廷等學生為首,佔領立法院議場,展開了一系列的太陽花學運。
這場不以國民黨或民進黨等主要政黨為首的運動,卻意外地在學運大軍從立法院議場退出以後,成功地在台灣各地開花。這不只單單是個別人士、政黨或組織的功勞,卻是因為統一團結之果。
當時學運雖然未有明顯的派系,但卻有相對激烈的示威者去「衝擊」在旁的行政院。不過,在警方「血洗清場」以後,相對平和的成員們不但與「激進派」未有立馬割裂,反之領袖林飛帆卻發聲明指:「魏揚是我們的夥伴,這點不容質疑。」以期去保護志同道合的同伴。
雖有不同的手法,也許有不同理由走上街頭;或是甚麼崗位;也可能不是為了同一個目標,但為求最後的成功,對同道的異見者,採以包容對待。
而這種兼容並蓄的方法,正就是共產黨在內戰之中一舉奪得江山的理由。毛澤東曾提到:「共產黨如果不能爭取中間階級的群眾,並按其情況使之各得其所,是不能解決中國問題的。」
正因如此,中共當年在各地、各階層、眾人之間,大搞統戰手段,不論以威迫或是利誘,以各種方法,滲透到各種人士之間,不但對中間民眾組織串連,更對中間的人士,先招攬過來。
反觀在南海之隅的香港,當民眾面對着善於組織大眾的對手,卻每每出現自視清高、或自視「正統」,排他性甚強的「盟友」時,那將何以聯成一氣,向對方展示自己的力量呢?
即使是不認同「盟友」的手法,但先做好自己應要做部份,那也總比對着自己「隊友」展開謾罵,而後一事無成,被對方分化,甚至被壁上觀的人視為笑話要好吧?
文/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