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up欄專訪專題報道

國際視角看香港居住環境利弊 買樓不是唯一選項

嘉賓:樹仁大學可持續發展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樹仁大學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  李綺雯博士

主持:王琪

香港與新加坡都是地少人多的城市。2008年金融危機後,大量資金湧入,令新加坡樓市迅速升溫。新加坡政府在2009年開始實施樓市管控,樓價從2013年開始持續下跌,而香港的樓價似乎不受各種樓市「辣招」影響,連年上升。

 

李綺雯博士表示,香港和新加坡的房地產市場有很大區別,從各方面看,新加坡較容易控制樓市價格:

(1)新加坡政府在市場中發揮著較強的控制作用,而香港的經濟模式是市場主導,並不依靠政府規劃,因此在樓市調控、土地徵收與開發等各項事務上,新加坡政府比香港政府更有效率;

(2)新加坡以平地為主,而香港大部分地方都是綠地、山地,不可用於城市建設;

(3)由於政策所限,新加坡的移民門檻較高,而香港則每日有150位內地移民持單程證前來定居,每年在原有的房屋需求上再增加約17000的份額;

(4)新加坡採用浮動匯率制度,而香港在目前實施聯繫匯率制度的情況下,存、貸款利率較低,樓市較難受控制。

 

香港公屋富戶政策已從入息、資產「雙軌制」改為「單軌制」。李博士認為,關鍵在於如何以一系列相關措施保證政策的執行,政策本身未必能紓緩香港的住宅需求。

李博士結合自己在澳洲、美國維珍尼亞州的經歷,對比說明香港每戶住宅面積的有限,甚至新加坡最小的住宅單位也比香港的大得多,就此而言,香港的居住環境較為遜色。香港雖然在人口密度、空氣污染、噪音等方面稍好於內地一些城市,但整體仍欠理想。與外國城市相比,香港治安較好,人身財產的安全保障可能僅次於新加坡。

 

對於坊間出現的「青年拒做樓奴運動」,李博士評價道,提高生活質素並不意味著必須買樓,在世界範圍內,不買樓的情形十分普遍。買樓與否始終是個人選擇,視乎收入、居住位置等因素而定,關鍵是要走出最適合自己的路。香港沒有銷售稅,也不像部分國家那樣有較高的薪俸稅。從這個角度來看,香港人的生活壓力並不是特別大。

李博士認為,要實現房地產的可持續發展,大體上需滿足經濟繁榮、社會安定、環境保護三方面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