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道

國民黨選情在高雄等南部地區舉步維艱的原因

【台灣選戰_高雄直擊】雖然高雄市在今年7月發生氣體爆炸事件,但根據民調,角逐連任的市長陳菊,支持度不但沒有減少,還有輕微上升。對於事件沒有國民黨對手獲益,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系主任辛翠玲教授認為, 除了陳菊市政府的新聞公關工作做得好外,主要原因是國民黨執政期間的高雄政策,沒有取得民心,結果導致高雄「越來越綠」。

高雄市是台灣最大的港口城市,從清代開始,高雄就成為台灣南部的中心。日治時代和戒嚴時期高雄擔任著台灣重工業、貨物吞吐和軍事運輸的重要角色。1960年代之後,高雄及及其周邊地區被建設成台灣石油化學工業的集中地。高雄曾經進入世界前十大貨櫃(集裝箱)海港,但是近年來海運運輸量下降、產業外移,高雄面臨發展的困局。
辛翠玲指出,就此,民進黨以海岸線全面打開作為發展高雄的策略,期望改變高雄作為台北「附體」的角色,以「主體」的身分和思维進行發展。而國民黨則認為高雄應繼續發展製造業,以各種優惠政策吸引人和資金流入,並需配合中國內地和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民進黨這個自主的新穎想法雖然沒有詳盡和具體的實現計劃,但因强调了高雄的主體性,吸引不少市民支持。反觀國民黨,雖然願景没新意,但整個目標具體和清楚。
1998年之後,國民黨就沒有贏過任何一次高雄市市長選舉。今次選舉, 民調顯示,民進黨籍的現任市長陳菊大比數拋離國民黨的楊秋興,選舉結果看似已成定局。
辛翠玲指出,國民黨一直主要集中發展北部,從沒好好經營南部,落得這個局面亦是咎由自取。
今年楊秋興代表國民黨參選高雄市長,但他由綠轉藍,是否普遍得到藍營選民的支持,有待觀後分析。但不論選票差距有多大,若國民黨希望日後可以奪回高雄和其他南部地區,南部發展政策和政績工作,絕對不可疏忽。
記者:葉詩穎
被問及對香港雨傘運動的看法,楊秋興表示,自己也是民主運動出身,認為沒有制度是完美,學生的訴求是對的,但需要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