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每當我聚精會神看430穿梭機,常會聽到廚房傳來「托、托、托」的聲響,那是在砧板上剁肉的一份節奏。肉餅是廣東菜中最尋常的菜式,即使是亂劈一通,然後放上鹹魚、鹹蛋或土魷,只要是帶鹹味的配料,放進電飯煲上的蒸架,善用煲飯的熱力,就成為有肉有飯的豐富晚餐。雖然頗油膩,但用刀剁爛的肉,還是較現在機器攪拌的有嚼勁。
好的肉餅要味道甘香,口感鬆滑,作為佐膳的菜式,要藉鹹味呈現出鮮味,就是那種直接吃略嫌鹹,但配上白飯就剛好的味道。首要條件是材料新鮮,新鮮的豬肉帶香氣,而且富有彈性,可以選擇梅頭肉,這裡脂肪不多,肉質腍軟,瘦肉切成肉粒後用刀剁細,肥肉粒是最後才加在肉餅上,蒸好的肉餅才會鬆滑甘香又不至於滿口油膩。背後原理是剁爛的肉會釋出蛋白質,而且變得黏稠,加熱後有彈性而不會鬆散。現在超級巿場有準備好的肉餅出售,都是把肉攪碎,肉裡的汁液會大量流失,原有的纖維也會過份破碎,一方面失卻嚼勁,其次是攪碎的肥肉變成爛漿,蒸熟後油脂會浮在肉餅上,瘦肉變得乾硬,吃下總覺有點厚實。要使肉餅「上勁」,剁好的豬肉要用筷子攪拌,然後用力撻回碗中,直至起了層膠質。也可以學習酒樓的製法,在豬肉裡混入蝦肉,會有更彈牙的口感。
媽媽愛用大澳鰽白作配料,鹹香味濃,可惜骨太多,肉餅吃完了,通常鹹魚會被掉棄。我比較喜歡把冬菇切粒,吸收了油脂的冬菇份外香甜,江珧柱也是好的配料,混和在肉中,連鹹香也一併吞進肚裡。不過,每天工作忙碌,回家也難有力氣拿起菜刀剁肉,還是到娘家晚飯,沒有了兒童節目,但肉餅的味道依然。
《飲食香江》/圖文:林柏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