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長吳克儉很少在電視鏡頭前露面,每次出現,都不免令人聯想到「滑稽」二字。國教事件時他躲在政務司長林鄭月娥背後的弱雞形象,市民至今印象難忘,這次他終於自己挺身而出,警告教師和家長不要讓孩子參與佔中了,神情語氣雖然強硬,但其表演依舊滑稽。
到底有哪家學校、哪個教師在「教唆」學生參與佔中?吳沒證沒據,光憑「幫港出聲」一幫人的片面之詞,便走到鏡頭前向學校、教師和家長發出警告,不但侮辱了全港教育工作者,更以教席要脅他們,其魯莽愚庸的言論,讓電視觀眾都替他面紅。
吳克儉又以學生的升學和就業前途威嚇家長,可幸有受訪家長深明大義,對電視台記者說:如果子女想參加佔中,會讓他們自己選擇,「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嘛」。這番話贏得不少網民熱烈讚賞。
歷來學生運動之所以能夠佔據道德高地,只因學生純真,參與運動多因追求社會公義,無關一己私利。假如政改到最後只落得一個假普選,令學生不惜冒「前途被毁」之險參與公民抗命,那麼,應負最大責任的並非他們的學校、教師和家長,而是製造不公義的北京當局、建制派、吳克儉等庸官,以及「幫港出聲」之類的幫閒團體。
魯迅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中說,為人長輩者應「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孩子)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不過他嘆道:「但世間又有一類長者,不但不肯解放子女,並且不准子女解放他們自己的子女;就是並要孫子曾孫都做無謂的犧牲。」我們在吳克儉和「幫港出聲」諸公的言行裡,隱約看到了這類長者的「風範」。
《港人講事》 喬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