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民主法治之路,為何總是漫長曲折?但隨著世局變遷,我開始審慎樂觀,如果民主法治真有機會在中國大陸生根,當前似乎是好的時刻。」──台灣的馬英九總統,在六四事件二十五週年發表的談話中如是說。以上是他的談話全文:
「六四」25週年省思
每年「六四」,我都有很深的感慨:中華民族的民主法治之路,為何總是漫長曲折?但隨著世局變遷,我開始審慎樂觀,如果民主法治真有機會在中國大陸生根,當前似乎是好的時刻。
從清末國父孫中山先生奔走革命開始,「建立共和」就是當時全球華人的「中國夢」。而五四運動倡議「德先生」(民主),更是響徹雲霄。歷經幾十年遲疑、波折,民主憲政總算在台灣生根發芽、成長茁壯,證明華夏土壤並不排斥進口的民主與法治。
然而,1989年的「六四事件」卻讓我們看到,在「五四運動」整整70年之後,中國人爭取自由民主還需要付出如此高昂的代價!面對這樣巨大的歷史傷痛,我衷心希望大陸當局能認真思考,儘速平反,確保永遠不再發生這樣的悲劇。
魯迅說過:「一個人的生命是可寶貴的,但一代的真理更可寶貴,生命犧牲了而真理昭然於天下,這死是值得的。」兩岸過去種種傷痛的經驗,讓身在台灣的我們更堅定相信,良好的民主法治,是最能化解社會衝突的制度。
台灣從解嚴至今27年,各種爭議或抗議不時發生,但我們社會愈來愈能夠容忍甚至接受各種不同意見帶來的對話及反思。健全的民主憲政體制總是能讓各種意見充分呈現,在互動、溝通甚至衝突的過程中,其實也化解、調和了各種更極端的衝突與分裂。台灣經驗的啟示是:只有堅持真正民主與法治,才能夠及時抒解社會的焦慮,及時回應人民的訴求,獲得廣大人民長久、穩定的支持。
同時,「容忍歧見,服從多數,尊重少數」的民主理念,在台灣已經融入人民生活。因為民主不只是一種政治制度,也是一種文明的生活方式。大陸年輕一代,對此也逐漸認同。25年過去了,我衷心相信今天的中國大陸,是歷史上最有機會實踐政治改革、深化民主法治的時刻。為什麼呢?
管仲在兩千多年前就說過:「衣食足而後知榮辱,倉廩實而後知禮義」。中國大陸近30年來突飛猛進的經濟發展,繼台灣之後以更大的規模,逐步創造了中華民族5000年以來最富足的階段,實質上也已經進入「列強」行列。大陸人民目前的人均國內生產毛額(6747美元),已超過台灣1987年解嚴那時的水準(5291美元)。而大陸人民的教育水準與現代化程度,絕對有資格擁有一個言論自由的環境,獨立公正的司法、與依法行政、保障人權的政府。
回顧歷史,即使是在中華民國還相當貧窮落後的「訓政時期」(1928-1947),都可以看到那一代愛國憂時的知識份子,充分運用言論自由,批判時政,臧否人物。胡適先生當時甚至公然指摘最高當局「不是獨裁,只是打雜;不是總攬萬機,只是侵官」,並指稱各方的政治領導者「生平不曾夢見共和政體是什麼樣子」,故應「入塾讀書」以學習民主。不論他們的批判是否中肯,但當年非民選的國民政府並未因此鎮壓、逮捕這些真心為國的異議人士。如果在21世紀的今日,大陸人民在享有知識與富裕之後,還不能享有80年前人民就享有的言論自由,那不是用中國特色就能讓人民認同的。
我曾多次在「六四」週年的場合強調,拉近兩岸人民心理距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陸善待異議人士。大陸當局如能容忍歧見,不但可提升當權者的高度與正當性,更是對台灣釋出一項明確的訊息─大陸的政治改革是認真的!這個行動,必然使台灣人眼睛一亮,比在經濟上對台灣「讓利」,更能贏得兩岸人民與國際社會的肯定與尊敬,也必然大幅改變大陸當局在台灣人心中長期的刻板印象。
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我相信中華民族具有創造歷史的智慧,也寄望今日的大陸當局,能夠拿出30年來推動經濟改革同樣的魄力,致力於政治改革,為大陸的民主法治開創新局。大陸當局去年12月廢止了實施45年的勞動教養制度,贏得國內外一致好評。我們希望看到更多落實民主法治與人權保障的行動出現。如此一來,兩岸人民的心將更接近。我由衷期待民主法治成為兩岸共同的語言、自由均富成為兩岸共同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