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園徵文比賽生活文藝欄

台灣大選對香港的啟示 (新聞評論參賽作品)

作者:鄧經書155066

台灣剛完成了第六任的民主總統選舉,候任總統蔡英文的勝利宣言提到「台灣等於民主,民主等於台灣」。從現代民主制度的表面上看,台灣已算是一個範本,因其已進行了政黨輪替、一人一票的普選。也曾有意見認為,台灣這個華人地區不適宜實行民主制度,皆因台灣民眾的保守和政治質素不夠。但經過台灣十年的示範,似乎已經使不少論者「跌眼鏡」。

然而,我們在追尋和羨慕民主制度之際,萬萬不能忽略華麗背後的殘破。這次大選表面上還可以叫作民進黨的勝利,但決不是民主制度的光輝。誠然,一人一票的民主方式,確是目前眾多政治制度中較為理想的政治制度,但我們應該反思一下這種民主制度的好處之餘,也應該認識它的缺陷。

首先,我們需要檢討一人一票民主制度所謂的公平性和代表性。就以這次台灣選舉看,是次投票率創新低,只有66%,再加上廢票和沒投票的人數高達650萬人,幾近等於蔡英文的得票數。可見,有一部分選民不是特別支持民進黨,只是一些選民對國民黨的政策、貪腐和不革新等腐朽行為失望而渴望求變;一些則對這個民主制度徹底感到厭惡和失去信心;另一些卻又不是特別支持民進黨,只是他們認為國民黨之政綱不夠明確,選無可選而已,便做就如此多廢票、藍營票源流失和沉默一群的情況出現。再者,不表態的合資格選民當中,以30到39歲族群佔391萬人最多,反映是次選舉的代表性不足。如果一位總統只有約1/3台灣選民授權而當選,這是否公平的現象?畢竟票未過半數。還有,勝利者的領袖領著支持自己的既得利益上台執政,那麼輸掉的一方享受到的利益必然受損。這「願賭服輸」的遊戲規則必然導致輸家一方的利益不被照顧。雖然勝利者仍希望擴大支持者範圍,但她還會謹慎處理,不會胡亂擴大,因為可能顧此失彼,動搖到原本既得利益者之利益。

世界確實沒有絕對公平,但民主好像從來就不是最能把公平達到最大化的制度行為。但現今我們好像已乖巧地順從這遊戲規則的安排,把它推上神壇,不敢否定它。另外,台大政治系教授張亞中提到:「因為他們(沒有投票的選民)在這幾年來以後,他們感覺是最無助的一群、最失望的一群,所以換句話說他們在經濟發展中,是最受害的一群,那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往往選擇的並不是積極的投票,因為他覺得這兩個黨可能都不會為他帶來未來,所以他們反而選擇是最大的冷漠。」顯然台灣需要新的政治力量和制度為政壇帶來新氣象,如今的國民黨甚至民進黨都開始「離地」,使不少台灣人對這種政治制度和政局產生悲觀。

其次,追源溯始,實行一人一票形式民主制度,前提必須要選民保持政治上的高度理性和具有一定的知識水平(這些人較具批判思考,不輕易隨波逐流);及需確保候選人有著與人民幾乎一致的利益和想法。否則,票源便容易落入善於討好選民的政客手中,嚴重的話,更可能變為民主騙局。比如前泰國總理他信大力推動扶助農民和基層的政策,他讓農民辦理低息貸款,又為農民提供低至30泰銖(當時不足1美元)的廉價醫療服務。他憑「重農村,輕城市」的政策手段贏得農民和基層支持,也令他所屬的為泰黨手握過半數選票,兩次勝出大選。往後他的貪污和政策,嚴重違背了其他階層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反映選民的決定是錯誤的。他的貪污和失敗的國策(忽略基建發展和社會公正等政策),使泰國的經濟和政局發展到現在依然蒙上陰影。

最後,我們還要反思一人一票民主制度的低效率施政和不穩定性:政黨政治。
以美國為例,美國共和黨和民主黨獨大,歷任44位總統不多於10個是非這兩黨出身,可見美國政局早已形成兩股難以動搖的政治力量。共和黨偏向上流社會利益;民主黨則偏向中層、基層利益,所以他們各自為自我利益互相拉扯、爭鬥、內耗乃平常之事。比如2012年尾的「財政懸崖」,鑑於共和黨和民主黨為了政治利益互不相讓,共和黨不希望看到布殊政府時期實行的高收入者減稅方案過期,也不希望削減國防預算;民主黨則希望維持奧巴馬政府對失業和低收入人群的補貼,也不希望看到醫療保險等計劃被「瘦身」。兩黨最終限期前達成協議,否則面臨提高稅收、削減開支和經濟衰退的風險。假設美國最終不能達成協議,固然對經濟和就業影響頗大,但不致使美國倒下,因為美國本身經濟實力強勁,結構也較多元和穩定,加上基建已經成熟,是一個已發展國家和成熟的經濟體。

反之,以印度為例,她同為民主國家,情況卻天淵之別。印度想真正晉身世界大國之列,必先發展經濟,便要進行工業化。如要工業化,必須建立完整的基礎建設。但對於印度,建一條鐵路或者高速公路的制度成本太高。除了宗教和社會因素,就是政黨間的博弈,使我們不難理解為何現在印度只有一條高速公路,其總長度約不過300公里,中國卻已約長達90000多公里。雖然政黨政治中的代議政制,某程度可以阻止壞政策通過;也能以「拉布」等手段為民向政府爭取最大的民生和國家利益。但現實的政治有多少政治人物真正為民請命?他們大多只是「政客」,相信真正為民請命的政治人物屈指可數。所以政黨間的博弈已經嚴重影響政府施政的效率和穩定性。

目前而言,台灣已經墮入民主政黨政治的圈套。現今台灣經濟發展到達瓶頸,基建落後、經濟急需轉型,卻經常出現藍綠惡鬥的場面,使人無奈。例如過去8年國民黨執政,民進黨幾乎是「逢藍必反」,使執政政府難以推動政策。這種兩黨在政治上的「攻防戰」,使不少有利台灣轉型和發展的政策死胎腹中,比如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簡稱服貿)、貨品貿易協議(簡稱貨貿)、自由經濟示範區(簡稱示範區)等。此外,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的資料顯示,他們預估台灣2015年全年經濟成長率為0.93%,較2014年之3.92%,負成長2.99個百分點。可見台灣根本沒有時間和底蘊經歷這些政黨爭執,藍綠相爭只是台灣轉型和發展的‘絆腳石’。

如今香港政令不行,被部分立法會議員濫用「拉布」,阻礙很多當務之急、這焉能有利社會大眾呢。無論如何,他們總不能以阻止「惡法」為藉口而胡亂「拉布」(其實所謂惡法,就是影響他們的政治利益而矣,此實必要作斟酌和討論),從來,一個合乎公義的社會,必須先以大局為重,以大眾利益為依歸,當然也要顧及小眾的利益。但可惜他們冥頑不靈,只顧自我政治利益,犧牲市民大眾利益,還開始弄出一股民粹的風氣。

就總體香港政局而言,不少政府推出的利港政策,被某些議員或政客故意將其「上綱上線」,弄至政治化,特意製造敵我分明的意識形態,使社會氣氛嚴重撕裂和出現兩極化。假如以現時香港政治氣候的發展軌跡,實行與台灣相若的民主制度就最適合香港嗎?值得大眾討論、思考、三思。

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度本就是處理大眾選擇的政治技術。現今,某些人卻荒謬地把它操縱為一個幫助或決定某部分人取得利益的工具,甚至被政客利用,淪為口號、理想而已。它不是神聖,是過程,被人類操控的,非終極的政治結果。我希望一些盲目追求這種民主的人能夠嘗試放下執念,好讓自己重新思考它的價值。制度是死,人是活的,怎能被死板的東西緊緊勒死,豈不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