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議題

勿混淆角色

【社會議題/謝曦】從雨傘運動開始到今天,大家討論多數集中在特區政府是否可以讓步、警察打了多少人、反對佔中者與佔中者之間的衝突,到最近,大家就集中討論「退場」的問題;即如何才能讓在金鐘、銅鑼灣和旺角的佔領者有一個合理的回家的理由。然而,在整個運動中,大家比較少討論到媒體的角色及其功能。

當然,要談媒體,一些過往已經被認為是政府喉舌的,便不用多加分析,從運動還沒有正式出現之前,它們已經開始用盡各種方式詆譭運動本身及相關的倡議人。又或是,平常相對獨立的媒體,在這一刻,也高舉了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的旗幟,認為佔領者必須馬上撤離。但在這裡想要提出討論的,一些本身是支持泛民主派立場,高舉爭取民主價值的媒體,在這次運動中的專業現場,也同樣讓人側目。

比如某一報章,某天報導本來顯示與學聯及學民思潮的立場一致,均認為泛民主派議員應參與「辭職變相公投」以取得更具體的民意受權。但不知出了什麼變數或「高人指點」,翌日頭版,已馬上改成反對以議員辭職方式去凝聚和呈現民意。事實上,作為媒體,不將立場放在社論處理,而是以新聞報導方式來處理,本身已經有違專業。

本來,一個媒體的立場,通常在社論便明顯看到。比如相對客觀的報章, 由於老闆總編與前線記者編輯對雨傘運動看法不同。於是,我們看到的是,在新聞報導及副刊版面,是同情運動但也不失新聞專業的。但在社論,則是相對保守。

在雨傘運動之下,由於各種政治經濟考慮,以及個人價值觀的撼動之下,媒體人要恪守專業獨立,愈來愈困難。大家惟有不斷提醒作為第四權監督的角色,才不致使媒體也成為某方政治權力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