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話「撚」字相當傳神、好用,結合「搓」、「揉」、「弄」、「執」、「撫」、「捋」、「把玩」等意思。作弄人叫「撚化」、特色小菜叫「撚手小菜」、大獻廚藝叫「撚番幾味」,養鳥玩雀叫「撚雀」。普通話很難找到一個相對應的單字,能像「撚」般包含多重意義。
這字也古意盎然,白居易《琵琶行》有「輕攏慢撚撥復挑」句;《淮南子•兵略訓》則有「前後不相撚,左右不相干」的說法。不過近二、三十年這字常常被當作粗口,用以形容男性生殖器官;一個好用、百搭的字,漸漸變成了不能登大雅之堂,十分可惜。
記得念小學時,有不少老師都是來自廣州的老先生,個個操字正腔圓的廣府話。其中一位先生特別常講「撚」字,每次有學生上課搗蛋觸怒了他,他就大喝:「你撚我呀」!同學們聽到他講「粗口」,馬上笑成一團,於是他更怒,更大聲罵道:「你哋撚我呀」!接著全班轟笑,老師氣得發抖,說不出話來,每次都是如此「惡性循環」。
其實「撚」字與男性生殖器的讀音是有差異的。「撚」音nan,有鼻音,粗口的那個字卻讀lan,無鼻音。也許以前人們著重發音,這兩字分得清清楚楚,不會搞混,現今香港人「懶音」甚多,「撚」字給去掉鼻音,久而久之,便當成粗口,實在寃枉。
《港人講事》/典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