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李映霖
【文字版】
以學生主導的佔領行動已將近50天,不少建制派議員將學生上街歸咎於通識教育科的教學內容-把學生政治化。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更提出把高中教育中必修的通識教育科轉為選修科,並削減政治單元。在這敏感時刻,教育局則進行檢討通識科的諮詢,難免令人質疑是否涉及政治干預。
情況引起教育界的廣大討論,中學校長會主席李雪英反問「係咪有人做原子彈,我們就抽掉化學科?」當中教協亦發聲明回應將當前的社會矛盾歸因於通識教育是倒果為因的表現。
學民思潮亦回應上街的主因是不滿政制。的確,自特首梁振英上任後,社會問題有增無減,12年的反國教運動,東北發展等議題爭議性大,因而引起大眾的關注,加上處於資訊爆炸的年代,讓不少年輕人接觸並了解事件。
如教院的政策與領導學系副教梁恩榮和研究助理郭春蘭所指,通識教育在佔領行動的角色反是讓學生成熟地分析事情,沒有標準答案。通識的教育理念是要培訓學生「不偏不倚」,「多角度思考」,會否直接構成學生參與社會運動的動機?以2014中學文憑試的通識卷一第一題為例,題中有兩幅關於遊行的圖片,問題需學生持平地指出政府管治的兩項困難,需客觀分析,卷內其他題目均需正反立論,不可偏離一方,確立其理念。
學生佔中因通識看來是邏輯謬誤,倒果為因。
撰文:李映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