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特寫專訪

【人物特寫】任性與堅持的自由工作者
Natalie Isdoingokay
勇敢做自己 用心去創作

︱ 記者:王雅詩、丁曉妤 ︱

Natalie Isdoingokay是一名自由工作者,她用這個名字為自己參與製作和監製的作品署名,她形容自己是個任性的人。從讀大學到從事影片、演唱會製作,到美術指導、拍攝獨立電影,都充分表現出她勇於追求自我。

Natalie 19歲便開始在製作行業打滾,但其實這與她小時候的理想並不相同,她小時候的理想是成為記者,亦希望能入讀香港浸會大學傳理課程。由於她中學時的成績不錯,以為有把握入讀理想科系,卻在報大學聯招時「亂咁填」,最終入讀香港公開大學語言系。經過一年的奮鬥,她轉到香港城市大學讀了4年翻譯,在完成整個大學課程後,才真正發現自己並不喜歡語言方面。當時已擔任演唱會導演的她決定再多讀一年創意媒體,她形容這是「非常任性的讀書方法」。

Natalie形容自己「撞下撞下撞入去」舞台及電影製作行業。她當初在密室逃脫場地做兼職時,有一名歌手在那裏舉辦粉絲見面會,她當時與經理人閑聊,說自己十分喜歡與陌生人聊天,起初她並不知道那是經理人,聊了差不多兩小時,才知道他是那位歌手的經理人。後來該名經理人問她有沒有興趣入行,她毫不猶豫地答應下來,但其實她並不知道入什麼行。

處於懸崖邊緣的刺激感

於是,她便從兼職演唱會助理開始,但初期不外乎買咖啡等。回想起第一次真正工作是在澳門協助舉行名人婚禮,當時她不懂事,穿著短裙去工作,令其他工作人員覺得她在「玩嘢」。初來乍到的她,沒有工作所需的知識,導致她在工作上屢屢犯錯,面對聽不懂的英文術語,她不敢問其他工作人員,只好根據發音拼字在網上搜尋。因為每次工作都面對很多的問題,她直言初期每天帶着恐懼工作,放棄的念頭亦時不時冒出;但她同時又享受「處於懸崖邊緣的刺激感」,帶着對這份工作的熱誠和喜愛,堅持了下來。

身為一名自由工作者,尤其從事影片製作這種工時和薪金不定的工作,她的父母非常反對,擔心Natalie會有很大壓力,但因為太熱愛這份工作,她沒有理會父母的反對,繼續堅持。她很少面對面與父母溝通,因為她大學時已經開始獨自生活,而且工作十分忙碌,連與自己相處的時間也不多。父母亦習慣了Natalie長期漂泊不定,她提到有一次去英國交流兩星期,突然收到媽媽的電話,問她要不要回家吃飯。直至Natalie開始擔任演唱會副導演,她邀請父母到紅館觀看表演,向父母證明自己,解釋為何幾天不睡仍然要堅持這份工作,父母從此再也沒有嘮叨。

魏如萱演唱會帶來的震撼

關於工作上的難忘經歷,她提到有一次以視覺設計師的身分參與台灣著名歌手魏如萱的巡迴演出。她表示那是她第一次覺得自己在這個行業中再也不是一個希望得到別人認同和在工作上感到迷茫的新手。她亦表示自己能夠與如此才華洋溢的人一起工作,感到十分榮幸。她指當時魏如萱的父親剛離世,在表演時,當魏如萱開始唱《晚安晚安》的時候,控制室內的所有工作人員,不論是香港人還是台灣人,都哭成淚人。她表示這是她第一次在工作上因為感動而落淚,因為歌手演出時表達的情感和感染力令她覺得很感動。她指所有工作人員都為歌手感到驕傲。她說每次回看那段表演的錄影片段時,都會回憶起當時所有工作人員在控制室內因為憾動而落淚的情景。Natalie指那次參與巡迴演出的經歷和那份感動令她想再更進一步追求參與創作的機會,不再只是做操作和執行的角色。

面對着不穩定的工時和收入,除了「處於懸崖邊緣的刺激感」外,還有其他讓她繼續堅持的動力。她表示入行初期,主要都是做一些商業性的演出,面對各種困難時,是好奇心讓她堅持下去。經過一段時間後,她開始在工作上看到一種藝術氣質,開始懂得去感受。她指魏如萱的那場演出對她影響最深刻,因為她覺得自己開始懂得去感受一件事。她認為情感是最難否認的,之後讓她堅持下去的就是個人情感和感受,讓她開始覺得自己所做的不只是完成工作,而是創造作品。她指自己在之後對於創作就如上癮一樣,而且會開始想像如果自己在參與其他歌手或藝人的演唱會或活動時會如何作幕後的配合。

Natalie畢業於傳統女校,學校教育的潛移默化,使她忽略了自己擁有不止一種潛力。校訓「為一切人,成為一切」,灌輸大愛精神,但她認為要同時要多為自己着想。因此,她積極回到母校與師妹分享她的經歷,希望她們能多去探索自己和做自己。

Natalie主動提到自己十分喜歡發白日夢,過程中不斷在思考。她指出在受訪當日都有在發白日夢的時候思考自己之後要執行的計劃等問題。這些思考的過程會讓她感到興奮和雀躍,這也是讓她堅持下來的原因。正正因為思考過程讓她感到興奮,所以即使堅持也不會感到吃力和辛苦。

要創造屬於自己的作品

她非常有幸能夠參與於2021年一次小型音樂會的製作,正是這次的繼續參與,讓她醒覺自己的能力不限於參與別人的創作,而是可以創造屬於自己的作品。

Natalie一直希望有機會做一個完全由自己創作、滿載自己想要傳遞的訊息、希望全屬於自己的小型實況演出,不受表演形式限制。目標觀眾是比自己年輕或同年的人,期望一至兩年間完成這件事。她指製成品不一定要出名,但希望自己能夠有勇氣創造屬於自己的作品,「要用創意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