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評論】中國經濟發展持續放緩,為了刺激經濟活動,中國中央銀行下調存款和貸款基準利率。這方案雖然有效,但無法根治問題的根本。
為了加快經濟復甦,近年不少經濟大國如日本和美國都實行量化寬鬆,導致貨幣變相貶值。但人民幣近年的匯率卻持續強勢,而其他國際交易貨幣如英鎊和歐元則長期弱勢。這不但增加內地的出口成本,還會削弱其競爭力。為保出口,中央必須透過減息以削弱人民幣強勢。同時,減息亦能減低中小企的營運成本,刺激商業交投活動。
為了刺激經濟活動,中央已多次推出定向降準,即為特定銀行或特定行業提供貸款優惠,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增加其可貸款的金額。但定向降準的成效卻不似預期,市場資金仍然緊張,中小企亦難以融資,導致國內投資氣氛冷淡。為解決中小企「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減息無疑是最佳方法。
內地經濟發展持續放緩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2008年美國爆發金融海嘯,令到美元疲弱,結果大量資金流入中國避難。為保經濟發展,中央政府同時推出不少刺激經濟的政策,而人行亦大幅度調低貸款利率,導致大量熱錢流入中國,而中國經濟亦因此迅速增長。但熱錢卻集中流向房地產和固定資產市場,造成資金錯配。即使今次人行減息能夠刺激經濟活動,但資金錯配問題依然,此舉長遠來說,只會加快房地產和固定資產泡沫爆破的出現,引發另一個金融危機。
要解決中國當前的經濟問題,中央政府應從結構上著手,減息只是一個治標不治本的方法。
作者:黃卓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