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六四前夕,北京都高度緊張,今年格外緊張,這緊張來自兩個原因,一是今年六四事件二十五周年,重大事件過了四分之一世紀;一是中共新班子面對新局,與二十五年前有幾分相似。
與過去年年緊張相較,今年緊張不在於進京人車檢查和控制,也不在天安門廣場的變陣,最大不同,在於京西木樨地的戒備嚴密。
北京老地名,個個都有傳說,對木樨地的來由,也有多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是明代這裡大量種植苜蓿,為宮裡的御馬提供飼料,後來民間訛稱為木樨地。
這較可信,是因《明世宗實錄》中就有記載,說嘉靖七年(1528年)七月,「九門苜蓿地上,計一百一十頃有餘。舊例:分撥東、西、南、北四門,每門把總一員,官軍一百名,給領禦馬監銀一十七兩,賃牛傭耕,按月采集苜蓿,以供芻牧。」
一九四九年以後,木樨地漸成要地,因鄰近京西賓館、釣魚台國賓館等重要政治場所,及重要中央部委,還與公主墳、萬壽路一帶軍事機關相接,文革後又建了「部長樓」,大批被「解放」的高幹,就住到木樨地橋頭。
但對於六四事件來說,這裡的敏感度,在於當年「戒嚴部隊」打進京城的咽喉要地。木樨地橋頭,還被認為是開了「第一槍」,以及第一個大學生被打死的地方。所以有個「天安門母親」組織,遇難者家屬過去每年都要趕往木樨地,拜祭親人。有時緊,拜祭不成,有時官方鬆手,就急急忙忙的拜一下。
今年的木樨地被嚴密戒備,地鐵木樨地站兩個出口,六月三日下午五時起關閉,公安駐守地鐵站口,路上還有武警巡邏。傳說是有人發起,今年要重回「天安門」,木樨地是個起點。
《北京觀察》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