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大化妝巨擘宣布部分或全退出中國市場,似乎說明中國不易經營。2014年伊始前後,法國歐萊雅(L’Oréal)旗下品牌Garnier及美國露華濃(Revlon),先後宣布退出中國,《金融時報》更說明,這是明智之舉。
從數字分析,中國化妝品市場增長十分強勁,跟全球最大市場-美國,相差逾百億,但從增長幅度而言,相信不出三年便可超過美國。如是,到底如歐萊雅這些國際頂級品牌,為何沒法在中國市場領風騷。筆者認為這是市場本身的本土優勢所致。
如果時光回到清末,其時中國所謂的市場競爭力,不可跟今天同日而語,當時中國公司面對列強企業,只是小孩而已。可是其競爭力不可小覷。以輪船招商局為例。
李鴻章於1872年下令朱其昂籌組招商局,以維護航運權益,招商局遂於1873年在上海成立。當時中國內航及海運場均為美資旗昌、英資太古及怡和所主導,但招商局憑著「地頭蟲」優勢,不但能夠跟三大競爭,招商局更於1877年以222萬兩收購旗昌輪船。招商局創業後,業務表現不俗,資本由1873年的25萬兩,增加至1875年的逾百萬兩,股票由每股100兩升至130兩,顯示市場對招商局的經營反應良好,同時亦反映商局的經營已進入軌道。可見,「地頭蟲」優勢之明顯,中國公司於清朝百年前之劣境亦可資競爭,何況今天。
中國化妝品市場銷售額比較
中國(億人民幣) 美國
2001 47 –
2008 597 –
2009 740 –
2010 889 –
2011 1,103 –
2012 1,077(1-10月) –
2013 380億美元(預計) 55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