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設計與虛擬實境科技 MDIT學・觀點編輯推介

不朽鉅著《牡丹亭》的舞台視覺驚艷

本年三月香港藝術節重點劇目全本55齣《牡丹亭》,由上海崑劇團創排,自2022年於上海首演後,巡迴多個城市演出,今年終於登上香港舞台,分為上本、中本和下本,一連兩天演出三場。

《牡丹亭》 作者湯顯祖是明代大劇作家,被文學史家譽為「中國的莎士比亞」,故事講述大家閨秀杜麗娘和書生柳夢梅二人緣結夢中,相愛相思,生死殊途,人鬼重聚,因愛回生,再續生死之戀的浪漫愛情傳奇。劇作問世四百多年來,一直被尊崇為中國表演藝術的巔峰作品,也成為中國文化歷史中,糅合形、色、聲、畫、藝、意的藝術瑰寶。幾個世紀以來,《牡丹亭》經歷朝代更替,滄海桑田,始終承傳不斷,輾轉以不同版本於舞台再現,一直是口碑載道,最受歡迎的崑曲劇目。

傳承到今天的上海崑劇團的全本55齣《牡丹亭》,劇本和製作除了忠於湯顯祖原著精髓,以「只刪不改」的原則來演繹曲詞之外,更把原著中的「集唐詩」首次呈現於舞台上。舞台設計以簡單的360度轉動中心舞台為基本設計,變化出小橋,花園、樓閣、宮殿、鄉郊、甚至地府等瑰麗場景,結合燈光和服飾設計,展示崑曲典雅韻味,營造出似夢似真、虛幻朦朧的境象,牽引觀眾一同進入《牡丹亭》癡情慕色,人鬼相戀的劇夢之中。

上海崑劇團全本55齣《牡丹亭》在香港公演(筆者提供圖片)

我走進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等待正式開場前,已被舞台上簡約的佈景設計深深吸引,舞台中央的旋轉平台是主佈景,結合劇目中主要場景,例如小橋、庭園、柳樹、梅樹等等,及後還變化出室內室外,大宅庭台、城市鄉郊,甚至人間地府等別開生面的種種場景。此外,開場前舞台深處的背景螢幕,以電子影像投射呈現翠綠山巒國畫,一旁有璀璨花葉徐徐飄落,成為別具一格的視覺引子。

開場前舞台設計的簡約佈景, 配合遠處的螢幕背景投射的翠綠山巒,一旁有梅花襯托。(筆者提供圖片)

我看的是中本劇目,是全本22至37齣,開場「旅寄」看書生柳夢梅出場之後,旋即轉到23齣重頭戲「冥判」,一眾服飾花樣獨特的演員,於燈光幽暗的舞台陸續登場,五鬼、牛頭馬臉、黑白無常、花神、地府隨從等,隨後視覺焦點則迅速落在一身鮮紅的閻王判官身上。各人物先後舞動不同的肢體動作,穿梭舞台前後左右,位置排列,散落有序,動靜分明,十數人更組合出多種變化的構圖,瞬間把簡約的舞台,像魔術般變成幻化多端的集體視覺影像,令本來幽暗的冥府場景,添上多姿多彩的群戲,頓時熱鬧非凡,未及細緻欣賞,又來一個視覺變調,女主角杜麗娘於舞台一角驚艷登場,一身雪白衣裳,配上金碧輝煌的閃爍頭飾,全場觀眾屏息以待,都把目光專注到女主角身上,靜待她開腔,接下來她跟閻王判官,一唱一答,杜麗娘還延展她的白色衣袖,像一束束白色光線,夢幻般劃破幽暗的冥府舞台。

這一齣冥府完結前,閰王判官認為杜麗娘「陽祿還長在,陰司數未該。禁烟花一種春無赖,近柳梅一處情無外。」特准杜麗娘回到凡間,尋找愛人柳夢梅 ,還給她「一紙游魂路引去」,此時舞台出現一個我最喜愛的「引路游魂」演員,他個子特別矮小,只有半個人的高度,手持印有「地府通行」的直幡,帶領杜麗娘前行,穿路過橋,離開冥府,這個「引路游魂」的圓形頭套亦有獨特設計,前後還有不同面貌模樣,為整場戲帶來神來之筆的奇異視覺點綴效果。

杜麗娘和柳夢梅二人緣結夢中,本來生死殊途,杜麗娘卻因愛回生,譜寫出超越生死的傳奇愛情故事。(筆者提供圖片)

冥府之後接下來的24齣「拾畫」和25齣「玩真」兩幕,輪到男主角書生柳夢梅再登場,舞台由暗轉明,視覺觀則由繁入簡,以道具配合造手展現劇情。群戲過後轉為柳夢梅於後花園拾得杜麗娘畫像拿回廂房書館的獨腳戲。意想不到的是,男主角柳夢梅一人於房中,手執畫像,一看再看,再看入神,單靠個人雙手巧妙地於畫前有限的空間旋轉,舉手及眉邊,拱手到胸前、一起一落,一停一抑,動作俐落,帶著觀眾的眼晴上下左右旋轉,直到最後施展出奪魄入魂般的唱腔,呼叫畫中的杜麗娘:「美人,美人!姐姐,姐姐!俺孤單在此,少不得將小娘子畫像,早晚玩之、拜之、叫之、贊之。」短短一場獨腳戲,盡顯京劇的唱唸造手功架,更勾劃出神入魄的視覺情感,叫觀眾無法子不一起代入柳夢梅的相思愛慕之情。

後續「魂遊」一場,杜麗娘終於重返人間,以飄逸出眾的姿態,走過轉變成花園和廂房的場景,她更靈巧地擺動白色手袖,一收一放,徐疾有致,劃出或直或圓的視覺構圖,令本來浮游的魂魄鬼魁形象,隨著劇情及視覺變化,慢慢演化成實在的女兒肉身,跟有情郎柳夢梅開展往後各齣,包括幽媾,歡撓,冥誓,詗藥,回生及婚走等《牡丹亭》中本演出劇目。

男女主角杜麗娘和柳夢梅向香港觀眾謝幕(筆者提供圖片)

本文選取了《牡丹亭》中本幾齣劇目,細述場景的視覺效果,每齣除了內容及視覺的主題鮮明之外,更驚人的是場景既蘊含傳統京劇優雅的藝術內涵,亦糅合精闢的視覺設計,善用由虛見實,再由實化簡的交替變化,以簡單佈景衍生出奇幻無窮的視覺想像,成功打造如痴如夢的情感時空,令《牡丹亭》能夠成為歷久常新的曠世奇作。

由上世紀20年代以來,《牡丹亭》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中,瑰麗表演藝術之代表作,經歷民國年代,俞振飛和梅蘭芳經典組合,70年代傅字輩接手薪傳,直到近年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不斷傳承這套傳奇京劇,延續奼紫嫣紅青春愛情之夢。隨著舞台技術不斷創新,新科技亦為此劇注入現代元素,例如中國內地近年就有藝術團體,把VR虛擬實境等影視設計加入此劇當中,更結合戶外現場的庭台實景作為表現舞台。

看了《牡丹亭》這次在香港的演出,我亦禁不住思考如何把新的視覺技術,例如VR虛擬實境和AR擴展實境技術,糅合於此劇之中,但是我也同時深感必需保留湯顯祖原著精神,正如這次上海崑劇團的新版劇本有「只刪不改」的原則,視覺技術也應致力保存原著 簡約、抽象、詩意、情深、夢真等富有濃厚美學底蘊的古典戲曲元素,才加注現代舞台新的光影視覺技術,這樣才不會傷害此經典昆劇數百年承傳所孕育出來,細緻精巧的表現風格,令《牡丹亭》永保青春,讓新一代創作人可以再次因愛重生,繼續追求《牡丹亭》至情的夢。

蘇啟智
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專業應用副教授
媒體設計與虛擬實境科技(榮譽)文學士課程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