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敢批 2013 11 13
撰文:沈媚
主講:陳詩穎
—
【文字版】三中全會有限的改革
習近平從去年十一月接任中共總書記之後,一度令人覺得他是中國改革的希望,但一年之後的今天,從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公報所流露出來的訊息,改革的形勢仍不樂觀,特別是政治改革。
上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兼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卸任前最後一次的人大記者會上,懇切呼籲國家進行政治改革,還說「沒有政治改革的成功,經濟改革不可能進行到底。已經取得的成果可能得而復失」。不過三中全會不但對政治改革交了白卷,甚至連像樣的國企改革,可能也談不上。
三中全會的公報有幾個重點,雖然只屬原則性,但其中有虛有實。最實在的,就是要設立一個國家安全委員會,完善國家安全體制和國家安全戰略,確保國家安全。儘管沒有其他詳細資料的補充,但可以想像,國安會將主要統籌對外和對內的監控和情報蒐集,國家的維穩成本勢必進一步增加。
雖然公報沒有提到實際的措施,但全會決定「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外界普遍相信重新構建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就是減少政府對市場不必要的干預,從而真正調動市場的活力,調動創業者的積極性和熱情,給市場更大的配置資源的空間。
此外,公報最突出的字眼就是將過去市場經濟的“基本角色”,變成現在全會所說的“決定性角色”,又強調將進一步開放外國投資。全會提出:「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此外,有關農村改革和城鎮化,以及戶口改革問題,亦是這次全會公報中的特色。
全會公報一共有三十一段,第十段提到一句「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化“政治體制改革”」,“民主政治”在第二十一段也有出現,但公報完全沒有提出任何改革的新方向,只是重覆黨領導下的基層民主發展,難免令人失望。
更讓人失望的,就是連外界殷切冀望的國企改革,亦是首鼠兩端。全會的報告說,「公有制作為主體,配合其他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堅持這個支柱,其實已經侷限了國企改革的深度。三中全會之前,有大陸報章會錯意搶先報導當局將「允許民資最高持國企15% 股權」的消息,結果立即遭到國資委否認。
說到底,只要中國仍然堅持黨領導一切,所謂的改革,尤其是政治改革,只會像是纏足女子走路,走得太快,還擔心她摔倒呢。
/沈媚
—
【小檔案】三中全會
三中全會是指中共某屆全國代表大會選出的中央委員會召開的第三次全體會議的簡稱。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在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開。至於十八屆一中和二中全會,已在2012年11月15日和2013年2月26日召開。
中共中央每五年換屆一次,換屆後全體委員的第一次會議(即一中全會)主要是選出最高領導人,包括政治局委員、常委等;第二次會議(二中全會)主要研究政府換屆人事安排;第三次會議(三中全會)才是新一屆領導人表達政綱的會議,而歷屆的三中全會都注重經濟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
十八屆三中全會之所以備受矚目,是因為此次會議將為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制定路線圖。除了關注總理李克強將推出怎樣的經濟新政,讓「改革的紅利落在民眾身上」外,戶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進依法治國等都預期會成為此次會議的焦點。
而在中共歷史上,公認意義最大的三中全會,是1978年鄧小平主導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該次全會令中國走出封閉,開啟改革開放大門,確定了迄今三十多年中國發展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