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傳網專題報導】農曆七月初七,是為七姐誕,相傳是牛郎織女於天上鵲橋相會的日子。現今已甚少有人焚香禮拜七姐,但在坪洲,仍有居民每年風雨不改到仙姊廟賀誕。可惜的是今年因老匠人逝去,而令在芸芸祭品中,欠缺拜七姐必備的紙紮「七姐衣」,拜七姐這傳統文化習俗隨時會因時間流逝而消失。
七姐誕,又稱「七夕」或「乞巧節」。由於牛郎織女的故事深入民心,漸漸民間有人將七姐誕定為少女乞求靈心手巧,祈求如意郎君的節日。隨著時代變遷,女性已不再如以往般視女紅為必學工藝,加上七姐誕並非公眾假日,令到參拜的人愈來愈少。香港現時僅餘數間古廟仍有保留拜七姐的習俗,其中一間便是建於坪洲的仙姊廟,賀誕規模可算是比較可觀。
位於數級樓梯之上的仙姊廟。
仙姊廟只能容一人
仙姊廟座落於八、九級樓梯之上,面積非常小,每次只能容納一人入廟參拜,廟宇前的空地則因曾擴大而較為寬敞,大約能容納十人。在仙姊廟附近有三座小廟,善信通常在拜七姐後,亦會上香予其他三位神靈祈求庇佑。
在七姐誕當日,廟宇前的空地設置了神壇,供善信放置水果、日用品例如牙膏和爽身粉等祭品,拜亭上方掛有可供善信投取的大姐至仙姐燈,而拜亭屋頂則掛上紅布及寫有「七仙姐寶誕」的繡花布。
有善信一早已經準備好祭品。
恐七姐衣手藝失傳
「我們兩至三個月前已經開始準備七姐誕。」負責打理是次七姐誕的鄧小姐說:「每年我們也要為七姐訂做新的衣服,但由於訂單數量少,較難找到裙褂公司願意承接。」
而今年的七姐誕與往年比較,欠缺了最重要的紙紮祭品——七姐衣。「一直負責製作七姐衣的人已經仙遊,暫時找不到其他人願意接手,或者七姐衣將會失傳。」鄧小姐慨嘆地表示不少傳統手藝後繼無人,「要找公司製作『七仙姐寶誕』的繡花布亦不容易。」
放在拜亭屋前、印有「七仙姐寶誕」的繡花布。
投擲筊杯求取聖物
坪洲人習慣在七姐誕的前夕,即七月初六的晚上為七姐賀誕。踏入晚上七時半,仙姊廟開始變得熱鬧起來,樓梯附近泊滿單車,不少善信帶著供品、香燭衣紙等前來。
在七姐誕中,有數樣聖物可供善信求取,包括大姐燈至仙姐燈、紅帶、扇、簪花等。善信通常在上香後便會誠心雙膝跪在廟前,祈求擲得聖杯,獲得七姐批准取走心儀聖物。
(右)有善信放置祭品於仙姊廟前;(左)有善信一家前來,派代表跪地投擲筊杯。
拜七姐不限求姻緣
坪洲居民簡先生就攜老扶幼,一家人到仙姊廟燒香拜七姐,「我們年年也會到來,並會一早準備好祭品,後生的或者會祈求姻緣順利,但我們就祈求身體健康、一家平安。」他弟弟一家今年更求得紅帶及花燈一盞。
在香火鼎盛,煙霧瀰漫的仙姊廟前,簡先生沒有因汗流浹背而心煩氣躁。他高興地跟其他拜七姐的街坊打招呼,又稱不怕拜七姐的習俗會失傳,笑著道:「菩薩自會有安排!」樂天知命。
坪洲居民簡先生。
島外居民亦特前來
除了住在島上的居民會前來仙姊廟,一位現時已搬到港島居住的中年婦女、舊坪洲居民,在七姐誕前夕趕回坪洲:「我每年仍會回來拜七姐。」
亦有島外居民特地前來參拜。「之前看過相關資料,覺得十分有趣。」第一次來拜七姐的周小姐說道。她跟隨街坊指示,拿著香燭祭壇一週,再跪地叩拜。她祈求的願望是甚麼?她並未有直接告知,反問「這裡應該出名祈求姻緣吧?」
每年也會使用一本紅色封面的簿,去記錄投得聖物的善信名字。
盼七姐誕得以承傳
縱使牛郎織女這個千古流傳、扣人心弦的愛情故事仍為人津津樂道,但現今科技發達,就算「牛郎」和「織女」身處不同國家,也不用再隔年天河相會。
仙姊廟現時由當日建廟的周姓廟主後人管理。鄧小姐表示,現時一家人及一眾有心的街坊仍有能力自行維修打理仙姊廟,暫時無需要政府幫忙管理,但盼更多人認識七姐誕,令到這個傳統節日能受到重視並得以保存,承傳到下一代去。
仙姊廟內的七姐像。
—————
後記:
七姐誕或者仙姊廟並未有太多文章記載,就連香港旅遊發展局在介紹七姐誕時,亦未有提及仙姊廟,相反指可以到「灣仔寶雲道的姻緣石參拜」,記者只好憑僅有的參考資料到坪洲「博一博」。而當記者問鄧小姐的看法時,她就相信姻緣石與七姐誕並未有關係。面對傳統手藝消失與愈多愈少人關注,究竟七姐誕能否得以保存?或許只好向笑容可掬的簡先生學習,「菩薩自會有安排!」
相關報導:【鵲橋相會】民間傳說 每年一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