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奪命書生
要數最易令香港人投放情緒的交通工具,莫過於港鐵。由1979年,開始以地鐵之名營運,到2007年與九鐵合併,成為壟斷全港鐵路業務、近40年歷史的公司,甚至衝出國際,在外地經營。作為香港人,應該引以為傲吧!遺憾筆者出世時間太晚,真正對港鐵有認知已在2000年後,趕不及感受當時人可能有的驕傲。我投放於港鐵的情緒,可真是無甚情緒。我就像其他實用觀念強烈的港人,清楚明白港鐵是工具,而它實實在在的滿足我們的需要,僅此而已。
緣分可能是擋不住的,我很快便對港鐵投入了我有史以來最複雜的情緒——無奈,徹徹底底的無奈。一次又一次的故障、等了十多分鐘也入不了車廂的情景,實在教人難受,這份片刻的難受,非旦以煎熬原本只需30分鐘、而最終以1小時完結的車程作為結束,更進化成一種極致的無奈,讓人在往後想到港鐵,竟然身心俱疲。就算明知故障會重演,你有甚麼辦法?你還是要搭。
久而久之,在我體內的情緒控制台,多了一位新朋友,叫憤怒。憤怒是一頭住在深山的巨熊,平常不會出現,但一旦出現,即代表有人「偏向熊山行」,招惹牠去了。在那不見天日的金鐘站月台,剛從往黃竹坑方向行駛的列車下車,馬上從起跑線出發,奔向50米處的終點,途中會遇到橫向走動的人、慢行人士、並肩同行的朋友等等。以為穿越障礙賽跑區,賽事就完結?非也。真正的比賽在你到達對面往荃灣方向列車月台的一剎那開始。首先你要選出最少人的閘門,20至30個人在排隊已是常事。選好後,要在人與人之間,那僅剩不足70厘米距離,以「絕不會侵犯他人自古以來便擁有的私人空間」的姿態,站著排隊。拿手機出來看當然沒有問題,但小心你的動作不要被他人當成非禮犯。好不容易有列車到達,可不是你能搭上的。待2、3班列車載走前頭的人,你的機會才真正到來。「麻煩乘客行入車廂中間」、「麻煩逼入多少少」,黃衣職員不斷呼喊,車廂內的乘客通常不會怎麼聽話,反倒正上車的人會受到鼓舞,認真的逼入車廂中。直到列車成功關門及開出後,這場比賽才真正結束。而憤怒呢,一直被比賽中的各樣事物挑釁著,卻被無奈安撫。最終憤怒仍是走不出山洞,「嬲,都無得嬲」。
有一次搭上一輛循環線巴士,幸好在第二個站上車,覓得一個座位。巴士愈往前行,上的人就愈多,我身旁的女士與她的友人說:「咁多人上車,頂唔頂得順架?」巴士公司和司機,必定是以乘載更多客人為優先,愈多人上車愈好。上了車的人,早就付了錢,只能隨遇而安。早上車有座位,你便可以避開了擠迫的人群,安坐至下車為止。站著的那些,只能眼見一批又一批的人上車,他們只好擠出更多的空間,好讓後來的人,至少有上車的條件。有了上車的條件,哪麼上了車是否就「有條件」呢?非也,根本不可能為爭取更舒適的空間而討價還價、「講條件」。恐怕只能在僅剩的空間,祈禱巴士快點到站,有人下車、騰出空間,或下站無人上車。
巴士公司可不會讓司機在駕駛接載乘客的同時,計算每個人的應許乘搭空間,令已上車的乘客舒服的完成車程,並決定之後可有多少人上車。這種「見縫插針」,除了在港鐵、巴士上,亦在社會各處出現。大公司、政府,為了讓市民完夢,便執意令使用空間的效率提高,務求「人人上到車」。可是,「上車是不可能上車的」,乘客會要求更多,希望自己生活的舒適程度提高,不可能僅僅登上車而已。要是如此,印度那些連車頂、車頭都站滿人的火車,豈不是各地大公司及政府夢寐以求的目標?
很多人想上車、讓他們上車,完全不是問題,但至少要考慮上了車的人「頂唔頂得順」。上車容易,要令乘客「頂得順」、舒適,才算是留給大公司及政府的真正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