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地帶生活文藝欄

【歷史有話兒】枕頭山事件110週年

110年前的今天,台灣原住民泰雅族為捍衛土地及民族,發起長達107日的抗日事件,史稱「枕頭山事件」。枕頭山位於桃園復興鄉的三民村,過往泰雅族稱之為「蓪草山」,因此山曾廣植蓪草而得名。

枕頭山形勢險要,過去為兵家必爭之地的制高點。相傳在日據時期,抗日英雄、泰雅勇士尤幹鐵木等人將日軍頭顱砍斷帶回家,睡覺時當作枕頭使用。為頌揚此事蹟,故將此山取名為「枕頭山」。

日本殖民政府總督佐久間左馬太當時制定「五年理蕃計劃」,藩地經營以盛產樟腦、木材及礦物的北部地區為主,南部地區為副。他以「北討泰雅族,南撫布農族」為原則,亦多次對原住民發動「理蕃戰役」。而當時大嵙崁山地(即現今的復興鄉)為豐富樟樹林及優質樟腦產地,因此成為日方的目標。

明治末年,日據專賣局臺北支局收納詰所(收集樟腦轉運站)(網上圖片)

枕頭山高地是角板山地區的重要門戶,形勢險要。1906年,佐久間左馬太為了徵用角板山地區的資源,派遣1,200名武裝軍警進入枕頭山。根據《理蕃誌稿》提到,1907年5月5日,日軍以「擴張插天山方面的隘勇線」為名,由深坑廳的李茂岸(福山)、桃園廳的阿姆坪各派兵由東西方向插天山進軍。

自枕頭山至插天山隘勇線圖(網上圖片)

日軍警路經枕頭山時,遭到大嵙崁前山群及大豹群原住民群起激烈反抗,雙方挖戰壕相戰。由於地處山區,日軍警的槍砲、手榴彈等優勢火力無法發揮,雙方激戰40餘日。在枕頭山事件之役中,日軍警陣亡了百餘人,最後日軍警以強大的炮火壓制大嵙崁一帶的蕃社、角板山社眾,花費3個月才登上插天山。日軍警共動員2,000餘人,於5月底佔領了枕頭山,7月才登上插天山,至8月完成隘勇線

5粒鉛質子彈頭為明治十三年式步槍用彈(網上圖片)

枕頭山事件中,原大嵙崁溪一帶的蕃社、角板山社眾均被殲滅,或是逃入深山。事件中的抗日頭目和拉-諾干(hola-nokan)率領著泰雅族勇士,以落伍武器和勇氣抵抗日本現代化武力,死守族人的獵場,為後人所讚頌。

一百年過去,昔日泰雅族英雄奮戰之地,規劃後成了著名的角板山公園,有著台灣廬山之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