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倒掛的傳統棉胎拍、一樽港產駱駝牌的玻璃膽水壺和一本香港現代季刊,勾勒石硤尾的一間雜貨店——「黑地」的輪廓。店主周志鵬不時執拾店內的貨品與擺設,追求一種都市人容易忽略的「平衡美學」。
撰文:盧巧霖
放棄正職開店 生活節奏難平衡
阿鵬原是一名平面設計師,當初的生活節奏與大多數港人無異。但因為石硤尾「黑地」球場對開的一個心儀鋪位突然對外招租,令他決心實踐原有的開店藍圖。他指,「鋪位招租前,我已跟當時的同事說,如果這個地方有一天放租,我就會立即辭職」。結果鋪位放租後大約一個星期,阿鵬便付諸行動,毅然辭職租鋪。
放棄原有的穩定事業,阿鵬以自由職業者及店主的身份自居,他承認身邊曾有不少朋友和前同事都認為他的生活會比以往悠閒,更羡慕他現有的生活;但其實周志鵬指,「其實有時候,我反而會萌生兼任正職與店主的念頭」。
他指,因為自由職業者的性質較彈性,較浮動的工作量反而會較難平衡;加上店主的自主性較強,有時候需要有較強的自控能力才能有效管理店鋪,令他有感「之前有上班時想要自由,但太自由有時反而更想上班」。
「平衡」是生活命題
香港不少小店店主為應付鋪租,皆兼任多職,所以大多店鋪的開店時間都不定時;「黑地」卻能一連七天開放,年中無休。「有朋友幫手看鋪,我並不會日日到『黑地』,但我仍希望店鋪可以定時開店」,除了看鋪,阿鵬也為自己安排其他時間去生活,並不會長駐鋪頭,因為他認為,「天天看鋪,反而會令你忽略店內的細節」。
當初阿鵬放棄正職,固然心繫新店開張,但當「黑地」開始上軌道後,他反而選擇退開一步,以恰當的距離,看待自己的店鋪。「如果你幾天不看鋪,某天你親自開店,就會更加容易察覺哪裏的擺設不恰當,哪類貨品的鋪排不協調、不雅觀」。
貨品擺設需要「平衡」才「順眼」
阿鵬形容「黑地」是一個「由山貨開始的店鋪」,但不會止於一間「山貨店」。現時的「黑地」,其實不只局限於賣山貨;店內佈置並不只有山貨蘊藏的青竹棕藤,一些鋼貨塑膠的銀鋼啞紅也會與之互相輝映。
「我沒有『框死』黑地賣什麼,但所有貨物都要放置得『順眼』、『平衡』」,阿鵬堅持所賣的貨品實用而不浮誇。他接受新產品,也會繼續賣被人忽略的「舊設計」,但直指自己「不喜歡器具太多多餘設計」,認為設計需要於美觀及功能上取得平衡。
藝術結合街坊情懷 成就一間「平民雜貨店」
阿鵬從來不視開店為宏大理想,更不希望將「黑地」打造成高尚脫俗的藝術店。他曾經考慮申請鄰近的賽馬會藝術中心的鋪位,但從小生活在白田邨的他,更希望店鋪能夠親近街坊,「小時候會經常到對面『黑地』球場玩,隔壁『肥哥車仔麵』更是我從小食到大的小店,我想和他們有更多交流」。
「追求平衡」不等於「安於現狀」
雖然阿鵬力求生活平衡,但不代表打算就此停步。他希望日後有機會投身一個從未接觸的職業界別——廚藝界,「有人建議我將黑地打造成『半雜貨半咖啡店』的店鋪,雖然現在並未有時間兼顧雙方,但不排除日後可能做到」,閒來無事時,他也開始閱讀有關烹調、餐廳的書。
阿鵬:「返工時想要自由,但太自由又會想返工,人就係咁古怪。」
「『平衡』是人生一大命題,人生所有事都需要平衡」,阿鵬提及日常工作的情況,「有時工作量多都會忙亂」,但他認為應該平衡的,不應只是一份工作或一個身份的份內事,而是整個生活都要協調。
【城市蜂鳥】蜂鳥可能是世上體型最小,唯一可向後飛,跟蜜蜂一同棲息的鳥類:象徵香港有一班默默耕耘、毫不起眼,但堅持擁抱另類生活態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