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談浮生觀點

【伴談浮生】「你憑甚麼質疑我的無知!」

文:奪命書生

無知,並不可怕;不許人質疑你的無知,才是最可怕。

以前,我在一所天主教的中學讀書,到中四、五時,便要修讀宗教科,應考會考。宗教科考的內容,無非是聖經上的故事和道理,對我而言沒有甚麼難度。考生甚至可以帶貼滿標籤和塗滿螢光筆標示的聖經去考試,簡直比其他學科容易多!回想上課時,老師也沒有考導太多答題指南,反而按書、聖經上講解金句,又不時講個人經歷,輕輕鬆鬆,就如聽故事一樣。

當講到「五餅二魚」的故事,老師說耶穌餵飽了五千人並不對。我想,那是當然的,就算是我一家四口的一頓飯,也未必足夠。「那五千人只計算了成年男人,小孩和女人是沒有計算的,所以『五餅二魚』不止餵飽五千人,還有更多。」這種難以理解的計人頭方法,大概只能在古代出現,古猶太人不計算孩子和女人的原因十分簡單:「他們不是(完整的)人!」

古人的無知可是無可厚非,如果在今時今日說出這樣的話的人,大概只有那些不願支付孩子的費用的家長;若是稱「女人」不是人,那人大抵會被告上法庭!至少古猶太人的無知並不是一種可愛的特質。然而,耶穌卻喜愛一類特定人士的無知,就是小孩的無知。

耶穌的千百句名言中,有一句是「容孩近我」,可以簡單地說明,他是十分喜歡那些「不是人」的小孩,更反對當時一般人的無知。路加福音中,耶穌說在天國的人,就是像小孩般的人,否則進不了天國。小孩的無知,是一種高尚的品質,未經人事,沒有其他紛雜的知識,更不會拒絕他人的看法、而只堅持自己片面的一家之言。相反,古猶太大男人,學了、吸收了幾十年的知識,早以為自己已去蕪存菁,留得下來的必然是(我的)絕對正確的知識。

偏偏是這種十分有限的認知,導致無知得很的偏差。獲授予2000年搞笑諾貝爾心理學獎的兩位學者,Dunning和Kruger,發現了「達克效應」,他們論文題名清楚地總結了這個效應:《論無法正確認識能力不足如何導致高自我評價》。我們明明知道這道理,他們偏偏寫出論文來,搞笑不搞笑?

早在2500多年前,戰國時代的孔子已經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知道就應該是「不知道」。但是,以一種十分滿足的態度,膨脹自己空洞的無知,就是把「不知道」當成「知道」,無知地自欺、自大地欺人

除了耶穌,老子也在道德經中推崇「嬰兒」的人格,更形容嬰兒「入軍不被甲兵……兵無所容其刃……以其無死地。」沒有害人的本領,他人又怎會施害呢?小孩莫對人評頭品足、不恃己巴蛇舌象,擁有赤裸裸的無知,又兼容一切,豈不可愛?

可怕的是,僅僅以自知為全知的人,一味無知蒙昧,不以自己「不知」為然,更要恃無知凌人。喂,「我知道你是無知,我為何還要質疑你的無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