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特寫專訪

【人物特寫】學生當社區主任 王德源情繫良景街坊小販

︳記者:韓佩衡   ︳

你可曾發現,自己身處的社區原來某棟大廈在進行翻新工程?或是裝修工人近來在加建某項設施?你也許對身處的社區漠不關心,但卻有人拼了命地要保衛屬於自己的地方,視它如寶。那個有心人,是屯門良景社區主任王德源。他每天為有需要的街坊醫治「奇難雜症」,只因自己對屯門良景區種下了解不開的「情意結」。

家人鼓勵最重要

20歲的王德源在理工大學就讀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在鏡頭面前份外鎮定的王德源,少了一股學生應有的稚氣,換來的是能擔起重責的成熟感。他笑言自己懂「四川變臉」,人前的他是個不大會說笑的人,但一與相熟的朋友在一起,便會變得跟一般大學生沒有區別,偶爾也會說起髒話來,或是和一班朋友在宿舍玩電動至清晨,但一談起他社區主任的工作,便不由得認真起來。

他數算手指,發覺自己已經當了一年多的社區主任。當問到他決心走上從事社區工作道路的原因,他坦言去年初的良景小販管理員事件是個觸發點。「當時一群戴著口罩,自稱是管理員的人,要把小販們趕走,我從小便愛光顧小販檔,見到這個情況當然非常憤怒,及後更自覺有需要保護這個地方。」

支持王德源的,還有他的母親。眼見自己的子女日夜為社區的事勞心勞力,同時要平衡學業,作為家長難免心痛。但他的媽媽是個明白事理的人,從不反對兒子決心要做的事。「媽媽畢業於傳統名校,有自己一套獨特的思考方式,他從小便教導我,社會的問題不只屬於成年人, 更屬於小朋友,因為這些社會問題是影響香港每一個人,所以不論年紀,每一個人均應關注。」媽媽的一席話,王德源指勝過讀萬年書。

社區主任似「打雜」

王德源表示社區主任的工作不易做,有時覺得自己似「打雜」,多於社區主任。他平日會親身接觸街坊,聆聽他們的訴求,或協助街坊解決日常生活上的難題。「基本上事無大小,我們都會幫忙,問題小至樓上單位滲水、單位沒有廁所水,大至濫加管理費事宜及反對領展壟斷等。」他解釋自己的工作大致和區議員沒有分別,只是減省了一些文書工作。他批評區議員的身份「尊貴」,較少「落區」與街坊接觸,對街坊的求助個案毫不上心,最後更不了了之,故王德源稱「自己做埋區議員個份」。

除此之外,他幾乎每天在社區附近擺置街站,目的是索取居民的聯絡資料,或讓居民知道近期社區內的重大議題。「我們不是區議員,街站的位置不能在邨內,只有在邨外近巴士站的位置,才是我們的地方,那個位置雖然又窄又逼,但沒有辦法,我們長年累月均在這兒擺站!」

從事社區工作的甜與苦

自佔中事件後,社會開始分化,有不少年輕人都會走上街頭抗爭,甚至考慮日後從政,但王德源坦言,現階段希望先從社區的角度出發,然後團結一群人的力量,逐步把影響力擴大,最終目的是改變社會一些不公義的事。「有時我在擺街站時,有些街坊會主動走近,對我說很支持我們,欣賞我們會為社會發聲,更有人看過我們派的單張後特意來電表示支持。」他認為自己有種無名的責任幫助這些街坊,因很多時候,街坊向區議員求助無門後,便沒有人幫助他們。例如樓上單位滲水至樓下,兩個單位同樣是購入的,故雙方均不願花錢聘請師傅處理問題。「區議員嫌麻煩,便對街坊說個案不受理,但事實上,區議員可以撥號去專門處理單位滲水問題的滲水辦。若有人願意在這些細微的位置走前一步,問題便可以迎刃而解,而我願意負起這個責任!」

至於問到王德源的工作,有多大程度能幫助一眾街坊,他遲疑了一會兒,整理了一下衣領,然後回答道:「答案是個未知之數,因要視乎有多落力去接觸街坊們,而我這個星期,只係今日無落區。」

從事社區工作,有令人鼓舞之時,固然會有令人沮喪的地方。「 是會有遇到阻撓的事,例如上星期的業主大會,選屋邨管理服務公司及清潔公司,但有些不知情的街坊,不清楚事件的來龍去脈,便事前簽了大量的授權票予陌生人,最後在會議開始時,眾業主便拿出一大疊授權書,即使我們在會議上又喊口號又示威,八成街坊都支持我地,但均無補於事,結果我方只取得總票數的10%,他們卻坐擁80%。」

面對這些事情,王德源坦言自己的確很泄氣,有時更會懷疑是否值得這麼努力,但在每一次想要放棄之際,他都會告訴自己,要影響人的工作,非一時三刻便可以解決,「我會化負面情緒為動力,自己努力站街,雖然未必每件事都做得完美,但我的目標是讓多點街坊關注屬於自己社區的議題,我亦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一輩子的「情意結」

在從事社區工作的一年間,王德源指自己有不同的政黨向他招手,但未有回應是哪一個政黨,只回答:「我不能在一個與我想法相違背組織辦事,我必須要喜歡這個團體,我才會將心思意念都放在那兒。」

我想,王德源這個解不開的「情意結」,是會隨他一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