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特寫大城今天專訪

【人物特寫】女擦鞋匠代小勤 深信「明天便會變好」

|記者:廖文婷|

持牌擦鞋匠是中環獨有,戲院里一帶是集中地,當中有一名女的,看起來頗吃得開,與熟客有說有笑。但這位嫁來香港的內地女子,曾視擦鞋為「低賤」工作,又一度被同行排擠,但她相信「明天便會變好」,深信「靠自己雙手搵食很光榮」,默默耕耘,最後成為擁有擦鞋技藝的「匠」,活得妥妥當當。

初到香港處處不適應

這位女擦鞋匠名叫代小勤,原籍重慶,2009年到港,至今已12年。她說當初移民到香港算是一種緣份,與丈夫結婚後便帶着15歲的兒子到香港居住。甫來到,香港的一切一切都和她格格不入,生活十分不適應。住的是港島區舊式公屋,家裏地方十分狹窄,當時連睡覺的地方也騰不出空間,兒子只能在露台,以椅子合併再鋪上被子當睡床。在夏天,因為沒有冷氣機,睡着也不時被熱醒。當時兒子怪責她,問為什麼要帶他到香港。

香港地方小、人多車多、物價高,人生地不熟,沒有朋友依靠,這些轉變已經令她十分難適應,但最大的挑戰是語言不通。代小勤初到香港的年紀已經不算小,廣東話的發音對她而言更是難上加難,令她擔心因發音不標準而遭受歧視。

她曾想過回去重慶,說「當初來到香港的時候每天都想回去(重慶)。」她在重慶農村的生活雖說不上富裕,但也能過得去。重慶地方大,空氣好,在農村生活也十分自由,家裏開雜貨店生活開支上亦不成問題。但既然已經來到香港,她只好堅持下去,為了生存,為了養家活兒,她立下決心再難的難關也必須要跨過。

再難也要跨過

因為丈夫患病身體轉差,她在2010年開始到丈夫的擦鞋檔幫忙,以助手身分在丈夫身旁學習擦鞋手藝。一開始時代小勤對這工作存有偏見,認為是「低賤」的工作。「你永遠都只是擦鞋,說難聽一點就是擦鞋婆」。丈夫不幸約一年後離世,更令她深受打擊。

失去家中的經濟支柱,擦鞋檔便要由代小勤一人打理,為了生活,她只好硬着頭皮做下去。

一開始手藝未到家,客人光顧一次就不會再來,也沒有甚麼熟客。食環署初期拒絕讓她繼承丈夫的擦鞋匠牌照,不發牌照給她,更遭受到其他同行的欺負。她回憶道:「曾經試過客人已經坐在我的面前了,但卻被別人拉走,真的很無奈。」

生活如此不易,她說當時這些一連串的打擊令她曾有一刻想不開,腦海浮現過尋死的念頭。但當時她靠一句說話,相信「明天便會變好」,帶她度過低谷。

她當時每天都要想着:過了今天,今天的事就過去了,明天就變好了,明天就能度過難關。「為了生存,我不可能真的去尋死。遇到難關,便慢慢過,慢慢克服。」

經過多次申請和上訴,代小勤終於在2012年成功獲得正式牌照。那時她認為靠自己雙手賺錢,沒甚麼值得羞恥。「別人怎樣看待我也不要緊,靠自己找到兩餐飯就已經很開心,不用拿綜援,不用靠政府養。」

敬業樂業受人尊敬

雖然這份工作要日曬雨淋又賺得不多,但勝在時間自由,上班時間由自己決定,加上擦鞋工作也算是一種手藝專長,代小勤認為她有需要代替丈夫把擦鞋手藝傳承下去。

慢慢地,代小勤也累積了不少熟客。記者在訪問期間就遇到一位男熟客,見他帶了三對皮鞋給她,一坐下便與代小勤閒話家常,談自己的生活近況,又說疫症下生活的不易,仿似好久不見的朋友。

現時穿皮鞋的人較以前少,生意當然比不上從前,這兩年加上社會運動和新冠肺炎疫情,令她收入減低了不少,但仍幸好有一群熟客支持,那位男熟客就是她主動約出來的,在疫情嚴重的時候,仍然有客人願意一個電話就前來光顧她。

代小勤很感激在香港得到很多人的幫助,很多客人對她很有禮貌,她認為香港人做事方式也很公平公正。而她對工作的敬業樂業,也得到很多客人的賞識,對她的工作態度讚不絕口。

香港是我家

代小勤已經習慣了香港的生活方式,香港地方雖小,但環境很乾淨衛生,她也再沒有想要回去重慶了。

她說如果當時能再選擇一次,她或許不會選擇到香港生活。適應香港的生活真的不容易,生活壓力遠比想像中大,但世上沒有時光機,她已經不能再回到過去。緣份把她帶到來香港,那就好好在香港生活下去,雖然偶然也會掛念重慶的家人,但現時去重慶探望家人便夠了。她兒子已長大成人,更組織了自己的家庭,生活環境也比剛來香港好。「至少現在有床睡,夏天也有冷氣機,生活不算富裕,但已經不錯了。」

她不知道自己何時會退休,她笑着說或許會做到沒有客人光顧。她坦言這個行業終究會被淘汰,擦鞋這手藝敵不過時代的變遷,加上政府停止發牌,自己能做一天是一天。退休之後,她希望可以專心照顧孫兒,簡單過生活,享受天倫之樂。在她心中,一直是「明天便會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