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特寫專訪

【人物特寫】元朗精華製麵廠東主馮新:做到最精裝

︳記者:盧穎珊   ︳

進入「精華製麵廠」,與馮叔的第一次見面,予人的感覺就是和藹。麵廠內放滿舊式透明膠架,裏面全是各款自家製的麵。馮叔經營的麵廠位於粉嶺的聯和墟,舊式社區內小店林立,光顧的主要是區內街坊,訪談期間有常客不斷內進聊天。

對於馮叔來說,除了做麵要「精裝」,做人做事亦是如此。「老實做人,認真做事」是我從馮叔身上學到最基本的精神。

馮新是家中的長子,有6個兄弟姊妹,賺錢養家是他的責任,但當時的收入卻不夠養家。回想起年輕的時候,他說:「六七十年代,大陸很多人都會偷渡來香港,希望賺多一點錢寄回家,於是就決定來香港了!那時候嘗試了兩次,第二次游過了深圳河,就真的到香港了。」他23歲時來港,第一份工作已經是麵廠。他憶述當時日薪是50元,包食住。「當時認為人工太低,自己生活都成問題,但又要寄錢回去,所以做不夠1個月就換了工作,曾經同時做3份工作,連續18小時不停的做,那時候不覺得辛苦,只覺得要賺錢養家!」

「那時候做什麼都要靠自己努力,哪像你們現在這麼幸福。」馮叔很快由麵廠的雜工變成做麵學徒,「記得師父教做麵只會說一遍,什麼都要靠自己消化,每天練習。而且他又有自己的秘方,像是麵粉分量等,只可以靠自己在旁邊偷師,看他加多少麵粉,舀多少分量的水。」馮叔說自己在師父放假時會頂上,短短1年的時間已經變成了製麵師父。

「但做麵這一行始終賺錢不多,當時日薪是大約400元左右,但10年後仍沒有上升,還有很多僱主乘機壓價。」當時馮叔要將工資匯回家鄉,自己所剩無幾。1997年,馮叔經朋友介紹到精華製麵廠工作,當年麵廠老闆打算退休結業,但馮叔不捨招牌完結,於是與妻子商量後決定接手。「那時覺得幫人打工,不如自己做老闆,但積蓄又不夠頂手,要問其他人借錢。」他接手後決定不做批發,只做零售。但他仍然沿用舊招牌「精華製麵廠」。「我覺得這個招牌很好,代表我們做麵不馬虎,做到最精裝。」

店內每一款麵馮叔都用心製作。「我們的湯絕對真材實料,你看看,這煲湯由早上熬到現在了,多香!蝦子面是店內的招牌面之一,打面的湯要熬六七小時,加上打麵、蒸熟、烘乾,需要3天才能做好麵。」馮叔一面聞著湯煲內湯的香味,一面介紹著店內各種麵的製作。他自豪的說:「有沒有吃過隔壁那一家『麺家山下』?他們亦是用我們做的麵,我們用很便宜的價錢賣給他,他一碗麵賣到90多元,很多人說好吃!」

做麵、做事都不馬虎,馮叔就是貫徹這種信念。他住在元朗,麵廠卻在粉嶺,「每天凌晨就起床上班,全年無休做足365日,大時大節也不放假不停做」。但因著身體,為了子女,「有一刻突然覺得要改變了。現在逢星期一放假,7點才會回店內準備開門,亦會趁兒女暑假時休息1個月,到澳洲看看他們。」

馮叔33歲回鄉結婚,並與妻子誕下一子一女,現在一對子女都在澳洲留學、生活。看著桌子上一家人十多年前拍下的照片,他說:「當然會想念,哪有父母不掛念自己子女的?還好他們都在澳洲,可以互相照應,放假的時候亦會回來。」兒子已經畢業在澳洲工作,而女兒仍在讀大學二年級。「有時候他們放假回來的時候,會叫他們到店裏幫忙,又可以陪一下我們。」馮叔突然拿起手機,說:「你有沒有Facebook?我給我女兒的照片給你看。這個是她,年紀和你差不多。你也加她好友吧,大家做個朋友可以聊聊天,她也是讀這一科的!」一提到女兒,馮叔臉上的倦意全無,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曾經日以繼夜的工作令馮叔患上了靜脈曲張,「之前做了兩次手術,雖然繼續工作會很辛苦,但又不想太早退休,平時可以和客人聊天說笑,有不少客人即使搬了家亦會特意回來買我們的麵,看他們這麼喜歡吃我們的麵,很有滿足感!」

「你們這代的年輕人哪會想做我們這一行,很辛苦的!天還沒亮已經要起床,晚上差不多10點多才回家!」說起麵廠,他突然很認真地說:「我希望可以將招牌延續下去,遇到一個有經驗的年輕人,有什麼不懂的我也可以教他。」

麵廠裏一面木板上貼著一張額外顯眼的白紙:「成功十點:微笑露一點,腦經活一點,嘴巴甜一點,說話輕一點,理由少一點,脾氣小一點,做事多一點,行動快一點,效率高一點,肚量大一點。」也許,這就是馮叔這麼多年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