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介觀影感言觀點

《The Courier》:業餘間諜 諜報有情(林援森)

電影《軍情諜報》(The Courier)基本之故事外衣是一襲間諜故事,但骨子裡卻是有關兩個陌生人如何建立一段生死友情,電影之故事線近乎流水式來說明一個簡單卻耐人尋味的友情故事。本文以為可以設定為五部曲,分別是冒險、信任、承諾、內疚、信使(The Courier);信使一段之情報已無關世局,而是一份個人信念,應該說成二人間之生命信念。同時,電影也發揮著流行文化一種與別不同的社會功能,就是曲寫著一段歷史故事。

《軍情諜報》之港版中文名字翻譯為《軍情諜報》,本文以為可以更全面,比喻作「諜報有情」。理由之一如上,故事其實是一襲友情故事;第二,他們根本不是專業間諜,業餘不在話下,情感豐富得容不下情報世界,根本發生於錯誤國度。軍情諜報之名變得輕重難分。

電影由Dominic Cooke執導,各演員分別見諸班尼狄甘巴貝治(Benedict Cumberbatch),他演出英國商人韋恩(Greville Wynne),另一重要男角則由米勒尼尼茲(Merab Ninidze)演出奧列格.潘格夫斯基(Oleg Penkovsky)。另外,韋恩太太角色伯克利(Jessie Buckley),近尾段一幕有關英國軍情處和美國女特工找上門來說明究竟,她才恍然大悟,原來誤會丈夫出軌,「I have to tell him sorry。」這一刻是否為時已晚,一切盡在事件之節奏之把握,觀眾這一刻屏氣不息,靜待劇情發展。但伯克利這場口之演出,節奏把握得天衣無縫,終局隱現。

這部電影之起承轉合,處理分明,起承之節奏略為緩慢,惟後續之發揮還是不錯的。首先,冒險。故事以美蘇冷戰Cold War與古巴危機為背景,緣起全因為蘇聯官員潘格夫斯基一念之仁而展開。他對總書記赫魯雪夫好勝好戰之性格不以為是,深感不安。他在毫無奧援之下,冒險在大街接觸來自遠方的美國陌生人,這個美國陌生人也替他聯上美國情報機關,這個業餘情報故事於焉誕生。

信任。英國商人韋恩在不情願的心情下展開了第一次間諜之旅,無驚也無險。他認識了潘格夫斯基,其後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一次又一次見面和冒險,二人也開始建立了互信,彼此信任,成為業餘間諜組合,但骨子裡卻是生死相隨之命運共同體,其比諸於英國情報處理人,對於事件揭露之危急關頭,選擇放棄蘇聯情報人,他曾對這名業餘情報人承諾在任何時間都會挽救其於既倒,如今卻選擇放棄,因為他站在英國立場,這才是輕重之專業判斷。

承諾。英國專業官員選擇不信守承諾。但業餘情報員則赤誠相待。高官各有盤算,自然季布一諾,但平民承諾,不過君子協定,有時更顯得更存誠;楚人言道,得黃金不如得季布。因此,韋恩得知潘格夫斯基身陷險境,決然挺身而出,主動要求奧援潘格夫斯基,希望信守承諾,危局當下又豈可撒手不理。但英國官員反對,好勝美國官員則以為冒險一試,結果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間諜不是請客食飯,豈能簡單得只有二三人參與便可成事回來。韋恩這次「One Last Trip To Moscow」當然是不歸路。

內疚。這是一段轉折的重要情節,內疚有兩個面向,一是美國官員,她當日自我請纓,結果累了白人成為囚徒;二是如上述之韋恩太太,這一刻她才知道自己誤會了丈夫,「I have to tell him sorry。」

信使。這是故事在說明甚麼才是真正的情報。這節情報有二。首先,潘格夫斯基發展情報戰,全因好勝之赫魯雪夫,怕他發動核戰,不利局勢。因此,古巴危機是作為美蘇潛在核戰之序曲,其能否解決成為潘格夫斯基角色之行動之成為指標,當然也是他和韋恩的共同信念。潘格夫斯基曾把逾五千張圖片傳至美國,堪稱最具價值情報員,但對於潘格夫斯基和韋恩來說,最重要的情報不是古巴危機;那一刻能否知道古巴危機,才是一切。其時他們二人均困在囹圄,與世隔絶,對外音訊毫無頭緒,最終死不甘心,還是含笑而終,不過一線之差。然而,這個古巴危機獲得解決的消息,先經韋恩太太在一次特准探望時無意間透露了給韋恩;其後韋恩又在一次特別安排下與潘格夫斯基見面,進而透露給他知道,讓他知道他成功了,You did。You did。You did。同時,另一則重要情報,就是潘格夫斯基最終以信任對待韋恩,一直堅稱韋恩不知情,他在這次監視下會面中透露給韋恩,韋恩馬上含笑回報,生死已經不重要,我沒有錯信於你,當日冒險回來,以為救你不到,就是一口承諾,如今縱使沒有緊握著你的手,至少信念不忘。真正有用珍貴的情報竟在眾目睽睽之下如儀交換,好不諷刺。

我們在新聞所建構下所認知的古巴危機,全是美蘇角力,電影卻說明著一種另一種看法,為何美國可以蘇聯周邊部署導彈,蘇聯就不可以。「Unfair。」電影把甘迺迪和赫魯雪夫描繪成事件之配角,相反小人物商人和高級科研官員才是關鍵人物。正如潘格夫斯基所言:「..this is something changed..」

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成作於1876年。這是一個有關公主、王子和惡魔的故事。據說《天鵝湖》有兩個版本,一是基本版本,一個是聖彼得堡版本,縱使結局一樣,但音樂調子和劇情卻大不同,人生劇本同樣,任何細節同樣可以變得舉足輕重。


林援森 博士
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副系主任
影評人

(驕陽電影宣傳片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