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介觀影感言觀點

《The Big Short》金融業勿為業績譁眾取寵

《大賣空》(編按:港譯《沽注一擲》)是以美國2008年的金融海嘯作為背景,描述金融海嘯前市場上出現扭曲的情況,包括房貸、次貸、信貸評級機構的欺騙等到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等公司破產,影響著美國以至整個世界的經濟危機。電影以三條支線發展,並以詼諧幽默的形式把複製的經濟概念透過簡單的方式表達出來。片中也有不少金融術語,為了讓觀眾理解便邀請名人以簡單的方式介紹名詞。

電影以「讓我們陷入困境的不是無知,而是看似正確的謬誤論斷。」一句作為引入,而在電影中財團或政客利用市民無知的心態去操弄金融市場,銀行隨便放貸,不審核借貸人的負擔能力,輕易把錢借給那些無力償還貸款的社會底層人士,結果導致整個金融體系的崩壞。

然而,諷刺的是在電影中的麥克貝利、查理和傑米與多家公司簽下信用違約交換(CDS)保單,即於政府和整個金融體系對抗。起初,卻遭到其他投資客嘲笑,因為他們只看到表面的利益與數據,以為金融體系仍健全。

金融體系之所以崩盤的其中主因在於美國政府、國會、金融機構都在無形中成了共犯,默許不健全的體制在存在。甚至當另一位主角馬克鮑恩發現房市泡沬,但所購買的信用違約交換卻沒有變動,他發現原來連人們一直信以為真的信貸評級機構毫無可信性,整個金融市場的互相舞弊。投資者打著讓市民可以借貸買房夢想的旗號,但實際從中獲利,但當金融體系崩盤時則要由全民買單,對人民十分不公平。

在電影最深刻的情節是當查理和傑米為了千載難逢的交易而慶祝時,退休銀行家班‧里克特制止他們並說出:「如果成功如美國經濟對賭,民眾將失去房子、工作、退休存款及退休金。失業率每上升1%,就有四萬人死。」所以,金融市場從來都不是數字遊戲,當電影形造主角們如何賺錢的同時,背後就將有無數的市民深受其害,而他們懵然不知。這事實十分可怕也很無奈。

電影結幕時統計,金融海嘯後,5兆美元退休金、房產、退休金、債券等都化為烏有, 800萬人失業、600萬人無家可歸,至今依有人深受其害。然而,有很多公司瀕臨破產,卻沒有人或機構為此負責和坐牢,只有一位銀行家坐牢。反而由政府出錢提出紓困方案,由納稅人補救。

無可否認的是,人人都希望能賺錢,投資的確涉及風危,但作為金融行業的,不能只是唯利是圖,為了業績而譁眾取寵。否則,最終只會犧牲無數個人民的生計,拖累經濟發展。而作為投資者,更應理性看待和分析,為自己的投資負責,不要被眼前短暫的利益蒙蔽,愈高獲利的產品,風險愈大。所以更要努力研究,作出能力可負擔的行為。

作者:黃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