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文章生活文藝欄觀影感言

《閃亮的歌聲》:家人才是真正的伯樂

最近有多部電影以音樂天才為題材,其中包括《閃亮的歌聲》和《唱出我天地》,這兩部作品均以一位天才音樂青年為主題,他們同樣獲得伯樂賞識,但同樣因為家人冷待,以致天才之路曲迂迴曲折,天才無論如何優秀,但最終原來是家人的支持才是天才的八斗日月,沒有家人,一切徒然。
《閃亮的歌聲》(La Famille Bélier》法國導演Éric Lartigau執導,演員包括Karin Viard、François Damiens、Eric Elmosnino。演員們為了演出均花了不少時間學習手語,拍攝過程十分認真用心。故事講述一家四口的故事,他們居於住法國鄉間小鎮,原本生活平凡,卻因為一次鎮長選舉,因為一次巴黎電台的面試機會,一家四口差點陷入分裂邊緣,最終他們還是以關愛重新走在一起。然而,音樂可能只是電影之引子訊號,電影在在說明「家」才是生命的意義。片中女主角原來對音樂不過一記生活消閒之點滴,卻被老師發掘其音樂之才華;老師愛才,更推薦她前往巴黎電台面試,詎料家人知道爾後,他們不但不支持她,反對她,更把問題視作女兒的背叛。爸爸起先不表支持,但也不強烈反對,他永遠以「暫時」來說明,日後自必改變初衷,以說明自己也說明家人。但筆者認為父親其實骨子裡還是支持她,但礙媽媽之反對立場,始故作反對。至少他在片中有一幕用手去按著女主角的喉嚨,用手感來體會女兒的聲音,看得感動之餘,那一刻才明白音樂的意義其實是傳達親愛之情,音樂本身從來只是幌子。相反,她的母親從伊始便強烈地反對她,然其反對之理由卻為私心所致。她打從從女兒出生之後,發現她可以聽到聲音,可以說話,可以\跟別人溝通,早已心存妒忌,她沒法接受自己的女兒不是自己之同類,不是生活在一個沒有聲音的世界。然而,父母還是親愛自己的女兒,透過冷戰、互駡、沉澱、了解、體諒,最終還是放手,讓女兒「飛翔」。電影中有一幕,女兒試音,一邊唱著「我要飛翔」,一邊用手語傳情,媽媽我愛妳,好不感人。

同期本港上映的另一部作品《唱出我天地》(Boychoir),該片由François Girard導演,德斯汀荷夫曼(Dustin Hoffman)、Joe West、Kevin McHale和Josh Lucas等擔綱演出。片中講述德斯汀荷夫曼所飾演的音樂老師,自己有著一段反叛的過去,但同樣是音樂達人,當他看見小男主角Devon(Joe West)時,雖然他鑑識且深明他的才華,但天才成長也必須面對紀律,否則沒法成材,因此一直冷待他。但是,他的另一老師則則極力維護,他相信他的才華,音樂就在這裡。兩位老師都看到他的才華,但他的機會其實來自兩位非音樂專家,她們分別是音樂學校學長,以及他的小學校長。但她們接受他,支持他,給予他踏上天才之路的門檻的機會,若從機會而言,小學校長才是他的真正相馬伯樂,這位校長伊始便一直支持著他。正如他在最後一場表演之時,他看到小學校長親臨會場,便對她說道:「我以為妳忘記了我。」她說道:「我不會忘記學生。」對,她從第一天開始已明白必須輔助他踏上天才之路,這就是她作為老師的使命。然而,電影同樣以音樂為幌子,真正的主題乃他如何重新找到自己的親情和家庭的意義。他原來生長在一個單親家庭,可是母親突然離世,幸然校長找來他的親生父親,但父親不想私生子影響他的家庭,只肯供書教學,決然不讓他回家。但是,最終因為音樂把他們重新拉近,甚至繼母也接受他,音樂讓找到自己的生命起點,找回一個父親,也找回一份家庭的幸福。
音樂、親情、愛情、天才,走到最後,其實是我們在世俗的一襲傳奇。另一相同類型之電影《逆光飛翔》,片中的母親明白視障兒子有音樂天才,自己必須放手,因為自己沒法永遠跟著他,照顧又不可一生一世,因此她把兒子送至遙遠的台北學校生活,學習一個人獨立地生活。但是,她其實又放不下心,有一幕講述視障兒子為了可以自行走回房間,要求媽媽放手讓他在黑暗中獨自學習如何,學習如何走過這段不過十步之距的長廊,當媽媽從背後看著他時,她卻喚道:「媽媽就在後面。」母親擔心兒子,擔心他能否安然走回房間,但更擔心他日後前路茫茫。幸然,他的才華最終是獲得別人欣賞。他的媽媽用了一生來眷顧這位天才。
另一部日本作品《くちびるに歌を》(中文譯名見《唇上之歌》和《再會吧,青春小鳥!》)故事講述代課三個人的三個故事。一名遭父親「遺棄」女生,一名代課音樂老師因為男友逝去而沒法再次彈奏鋼琴,一名天才歌唱學生,因為智障哥哥,父親不肯讓他學習音樂,父親對他說:「你學音樂,哥哥誰來照顧。」幸得母親默默地支持他。音樂天才成就自己,也讓三人學懂如何重新面對自己,如何走過陰暗的人生分岔路,如何讓音樂成為一曲生命之歌。天才,請努力走過你們的青春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