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似乎在說明攻守的定義,但更重要者是任何攻守勢頭,情報才是王。
電影《赤道》由陸劍青、梁樂民導演,編劇同是陸劍青和梁樂民。演員陣容頂盛包括張學友、張家輝、余文樂、王學圻、文詠珊、池珍熙、崔始源、張震、尹真伊等。故事講述頭號通緝犯赤道在南韓偷走鈾球,並打算在香港交易,由於鈾球可製作大殺傷力武器,對本港構成極大且潛在之威脅;結果迫使香港警方參與其中,同時亦引致北京介入,南韓則希望取回鈾球。然而,三地警察和情報單位加上赤道,以及買家,造成極不明確的局面。但更有趣者乃當中涉及臥底角度,誰是人誰是鬼,風聲鶴唳。
電影曾兩次提到,善守者與善攻者,意圖說明如何進攻,如何防攻;然而,到底誰在攻,又誰在守。原句引自《孫子》〈軍形〉篇,其言道:「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電影中似乎未明言誰可贏至最後。但似乎隱喻著赤道最後仍處於優勢。到底赤道以何種本領領先他人。他善守,因為可善於隱藏自己,其中只有一記電話留下痕跡,縱使警官發現時,一切已無可挽回。他善攻,因為一切掌控於彈指之間,卻能決勝於咫尺千里之間。然而,走到最後,情報才是王。警官指揮李彥明(張家輝)一直差了一點點,敗至最後,才開始懷是情報失誤,赤道能夠打敗李彥明,甚至北京派,至勝之道就是掌握情報。
電影可打分八十,畢竟場面處理是奪目的,但其最大問題乃細節未夠嚴謹,作為一部半特工作品,或港產式半臥底作品,當中臥底不可有絲毫誤差,否則隨時崩盤,所謂一子錯滿盤皆落索,每一步不容有失。當中有不少場口及劇情可以處理得更細緻,如中方官員竟然不了解關鍵人物之背景,出事以後才查了出來,電影未免太小看北京的情報機關,本港警方也不可能如是馬虎。
電影又加插了一些中港問題之元素,甚麼「盡做」,又甚麼「跟香港作對,就是跟國家作對」,太刻意了;如果本片主題是善守和善攻,便讓善守和善攻之情節盡情發揮,用不著把這些政治元素搞混,電影如果過份政治化,其往往流於宣傳多於一切,其跟Propaganda只是一線之差。
此外,電影留下太多尾巴。如李彥明永遠不跟本子,到底是out of box,靈活處事,還是一個危险人物;基於上述設定,觀眾應該如何理解張家輝最後一擊,他為何獨自前往見赤道,以致自己陷於死亡陷阱。還有一點,池珍熙,他到底是不是赤道的另一半。
另外,文詠珊轉型可謂成功,嬌柔配上狠勁,十分悅目。
同時,本片最有趣者可能是電影主題曲,主題曲名為《赤色壯舉》,金培達作曲監製,小美填詞卻張學友及崔始源以兩種語言主唱,真的有趣。可見,本港電影及音樂創作可以有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