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誤判》,若然要評說,其實千頭萬緒,但以百元一票入場觀看,本文又以為值得推介。動作電影一直是港產片殺著之一,本片的動作場口依然精彩不欺場,看得賞心悅目。但電影似乎又以一襲法庭套路來招徠,看畢又發現不是我們常態想像中的法庭類型,好不有趣。
類型電影作為一種理論,針對荷里活式套路之分析,十分在手,呈現我們觀眾之一種期許。電影評論大師巴贊研究西部片之當兒,創造性造就了類型電影分析,他也曾言道:「西部片是一種超越自身形式的類型片。」有著一種類型分析,如Henry Jenkins所言:「塑造觀眾對劇情的期待值。」但類型之於分析及其可觀性,因為還有一種創造性諸於其中。Hans Robert Jauss和Ralph Cohen則指出:「類型是一種過程,這過程是重覆的(repetition),但他們之間亦有著其不同點。」法庭類型當然有著一套法庭舞台為前設,以一宗或多宗案件來建構故事,然情節者均以多種查案方法來推動。
《誤判》背景又的確是一宗案件,一宗意外警察行動,展開了男主從警察變成律師(檢控官)之另一種人生規劃。但故事並沒有跟著男主變化,全由一個警察故事變成法庭故事,相反,情節一直推動者其實是一個警察故事。如是,我們若然對法庭類型有著期望,可能變化複雜而未必失望,因為如上述動作場口是賞心悅目的。但我們又會想到類型電影應該如何重新來定義。
電影有一幕敘事著男主(甄子丹)一言談,他談道自己由警察變成檢控官,因為年紀大了,總不能永遠站在前線,「老了」,因此才轉型。甄子丹作為演員,其實可以演在地老天荒,但作為動作演員,可能有著一種極限,因此導演是否一種變型的可能呢。甄子丹首導始於1997年,作品應是《戰狼傳說》 (1997)。 甄子丹導演作品至今逾十部,評價還算有目共賞吧。 但電影這一句「老了」,似乎是甄導另一種轉型宣言,或許筆者想得過透來而已。 但作為導演,最重要聯繫現場所有人和事,特別是演員。
《誤判》中的演員基本是高手,但高手如雲的當下,如何分配份量,以發揮至極緻,卻是一種功夫。《誤判》中對筆者而言,有著一種猜想,就是他們的笑容。每一次演員帶著笑容來隱喻情節,但跟著情節之發展卻又令筆者想不透先前的笑容,是錯配還是一種我們老派跟不上的後現代猜想。
舉例而言,有關bother boss 歐柏文(張智霖)有一幕如是,他前往跟另外兩位大佬來見面,談判席間,歐柏文被迫對一位黑幫成員槌打手掌,好不殘忍;歐柏文看來極不情願,處於下風唯有就範。歐柏文離開的當兒,鏡頭卻看到他面上之一笑,其代表胸有成竹,一切了然於胸,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但是,劇情之發展,走到最後,他又功虧一簣?雷同之笑,又不豈獨他一人。
同時,角色自有其敘事之內在起承轉合,不變絕不是永恆之定律,但改變必有一種場口設定來說明,這是敘事之要求。《誤判》之人物變化,筆者以為過於突如其來,鋪陳不足。
另外,筆者不懂黑幫諸事,但《門徒》說明,誰握著貨源誰得天下,歐柏文似乎在電影之中是手握貨源者,為何處處受制於人,若然有著特殊性,劇本宜交代一下。問題不止於導演,還見諸於編劇。
任何理論都可以變化,絕不是永恆不變,否則沒法進步;當然更可以一種超越自身的精神來推進。但記著,老鷹無論何如飛騰,影子永遠在地上。
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林援森博士
影評人
(筆者提供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