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新聞編輯推介

《蘋果日報》:基於員工安全停刊

最後一版的《蘋果日報》的頭版以「港人雨中痛別,『我們撐蘋果』」作為標題,內容包括最後一個出版日的情況,亦有提及《蘋果日報》管理層決定停止運作的詳情。另外,內文提到最後一期的目標發行量是歷來之最的100萬份,去年8月11日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被捕翌日的《蘋果日報》亦賣出逾54萬份。

蘋論由已辭任《蘋果日報》副社長的陳沛敏執筆,標題為「再會,給香港人的告別書」,內容指出無奈忍痛要跟香港人說再見,基於員工安全和人手考慮,決定停刊及停止新聞網站的運作。《蘋果日報》要向編採同事致敬,尤其在白色恐怖下,仍然撐到最後,並肩完成最後一天報紙出版及新聞網站運作。告別書希望大家珍重,一生平安,也盼望暫失自由的同事盡早獲釋,可以回家與家人團聚。

《蘋果日報》營運最後一夜,市民到壹傳媒大樓外聲援。(黃錦瑜攝)

《蘋果日報》的網站及YouTube頻道在凌晨先後關閉,網站版面留下訂戶通知,感謝讀者的支持,而Twitter及Facebook帳戶亦相繼停止運作。

《蘋果動新聞》手機應用程式停運

壹傳媒員工在大樓內用燈光回應市民聲援(黃錦瑜攝)

全港報販大聯盟主席廖社青在港台節目表示,《蘋果日報》停運對報販業是損失,因少一份報紙意味少一份收入。他指出,《蘋果日報》平均每日銷售量約十萬份,預料停刊後的銷量不會轉移至其他報紙,對報販的收入是雪上加霜。

不少便利店的《蘋果日報》售罄

《蘋果日報》停運首日的壹傳媒大樓(新傳網圖片)

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蘇鑰機表示,《蘋果日報》在1995年創刊時顛覆報業生態並成功吸引讀者,吸引其他報章參考仿效,創立「動新聞」的嶄新做法是帶給港人珍貴的遺產。

蘇鑰機預計《蘋果日報》停刊後,社會上激烈的反對聲音基本上消失,市民發聲渠道相應減少,亦有很多傳媒人士失業,不利新人入行和新聞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