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觀點編輯推介觀影感言

《異形:羅穆路斯》:進撃の異形

異形又來了。《異形:羅穆路斯》(Alien: Romulus)是次以多元混合方式重新來展現異形之場景和故事。封閉之空間、青年抗爭強權、小群體的爭執等;是次還建立了一段再生人(機械人)和人類之關係和價值觀;更重要者,我看到了「進撃の異形」。

從1979年至今,我們到底看過了多少部異形作品,《異形》(1979)、《異形2》(1986)、《異形3》(1992)、《異形4:浴火重生》(1997)、《普羅米修斯》(2012)、《異形:聖約》(2017),直至今天放映的《異形:羅穆路斯》(2024),一共七部了。我們常言電影是夢工場,為何三十年我們會發著同一個結構之夢來。創意到底又從何說起。

據聞異形創作體源自《大白鯊》(Jaws),不知誰之想像,為何沒有太空版之大白鯊;異形於焉誕生。雖然異形已經45個年頭,但每一次創作者其實努力地製作一部與別不同,至少有別於上一部之作品,總有著念力於其中。

是次之《異形:羅穆路斯》,筆者看過以後,還得欣賞製作者之創作或學習,尚見諸與時並進,因為故事加入近十年青年抗爭強權之元素,相關之經典諸如《飢餓遊戲》(The Hunger Games)和《移動迷宮》(The Maze Runner)系列,其以著一襲少壯之初心,以為逃離強權之抓手,當中又經歷著重重之波折;相關元素始終獲得觀眾所追棒。

另外,再生人和人類之關係,我們從過去不少的電影已有所啟發,見諸《Short Circuit》(1986)、《Bicentennial Man》(1999)、《I, Robot》(2004)、《Her》(2013)、《M3GAN》(2023),這類題材其實從未間斷。《異形:羅穆路斯》同樣地加入這個元素於其中,當中的再生人也是故事中之關鍵。

電影之結尾,異形又見進化,是次從母體孕育之異形,比諸於異形更似人形,也讓人茫然想起「進撃の異形」。

很有趣。

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林援森博士
影評人

(筆者提供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