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組合關係
作者:陳嘉晉
人的各種特質與生俱來,不由自身決定,這些特點有來自先天的,例如遺傳;有受後天影響而成的,例如家庭、社會。這些因素會產生千差萬別的性格,構成截然不同的價值觀,然後譜出各種各樣的人生,呈現為變幻莫測的世界。
然而,世界真是變幻莫測?既然人生是由上天賦予的特質推演出來,那麼只要臨死一刻回顧一生,就會發現萬物都會有一個前因,自出世開始,因果就一環扣一環,層層疊疊,直至最後會有一個總結︰萬物運轉都是必然發生的。按此道理,假設某人自幼希望接受高等教育,待他朝心智成熟,才驚覺原來家庭條件不許可的時侯,那麼他的期許豈不是一個笑話?他的人生豈不是註定為一場悲劇!就這個例子而言,他無緣於高等教育是必然的,而以上所言也並非空想,社會上跨代貧窮便是一個又一個的實例。認為世界變幻莫測的是人類,超然於因果律之外的,便知道一切自有定局。雖然如此,這並不代表他的人生是一場悲劇,而事實上,沒有一場人生會是悲劇,即使是在萬物皆必然的前提之下。
「命運可以改寫」為現今社會普遍認同,這個信念實能激發意志,軀使人們努力找出各自通向成功的道路。然而,未來不可預見,百分百的意志不等於百分百成功,只要存有失敗的可能,就會有苦功化為徒勞的可能。無論如何,這個事實總會打擊人們的信心和意志,而僅以一個美好將來的構想作為發奮圖強的立足點,其根據不過是人生的不可知,這不會是最適宜的選擇。故此,我們的動力更應該來自清晰、確實的人生意義。
作為群體中的個體,每個人的每言、每行都會對群體產生影響。你行善,必定感染身邊的人;身邊的人再行善,又會感染更多的人,出現更多的善行。久而久之,勢必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最後邁向一個和諧、共善的社會,而這不正是現今社會的終極目標嗎?只要清楚認識人於世上的這個目的,哪怕我們只是缸中之腦,還管它必然抑或偶然!去年今日香港正值黑雲壓城之際,金鐘、旺角兩地卻依然一片金光,回想當時「雞蛋撞石牆」的比喻,人們其實都心中有數,對運動不太看好。既然認定失敗,雨傘運動又何以歷時一個月之久?是意志,一種徹底認識運動意義之後所凝聚的堅實的意志。運動的意義在於人們互相影響,激發思維,從而反思理想中的公義,埋下一顆共善社會的種子。這種意義是我們人生共有的,不論如何先天遺傳、後天影響。最後雖一如所料,但運動失敗的是形式,成功的是意義。
語言作為社群交際的媒介,恰恰體現了這套道理。句子的實現有賴兩種規律,一種是聚合關係,即持有相同特質的語言成份會聚集成群,構成一個聚合群。例如充當主語、賓語而前面不能有修飾語,具有這種特質的成分可以構成「人稱代詞」的聚合群;另一種則是組合關係,即聚合群之間橫向結合的規則,再如句子「我沒有」,就是「人稱代詞」、「副詞」、「動詞」三個聚合群組合而成的結果。每個聚合群各有特性,在句子中發揮獨有的作用,同時亦因為各有特性,成分間才能相互作用,組合出一句句有意義的句子。
人生如是。特質生而有之,你是副詞的話,就永遠去不了主語的位置,這是規律之一;規律之二,是每個人都有成就意義的崇高使命,語言成分失去意義,句子也就成立不了。現在不妨回顧那個無緣於高等教育的人,他的遭遇必然使他對社會、人生有更深的感悟,從而有更剛強的意志,把種種對生命的迷思形諸行動,感染社群,最後賦予自己人生獨有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