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是社會的縮影,老師教導學生,除了知識以外,也讓學生們明白人生的意義,甚至某種生命的法則,至少讓他們了解彼此的生活點滴,懂得分別正門和側門之別,更重要者乃如何打開未來之門。
電影《所羅門的偽證》可以說明之東西實在太多太多,從小說到電影,從腳本到演員,甚至小說作者本身,均見其話題性。首先,其電影改編自日本國民作家宮部美幸之作品。《所羅門的偽證》台灣譯本共三輯,每輯兩部,合共六巨集,逾七吋厚。電影版則分成上下集,分別是《所羅門的偽證:前篇.開庭》和《所羅門的偽證:後篇.終審》。導演是成島出,演員也是話題所在,據悉學生演員全是新人,並在逾千中選拔出來,其中包括女主角藤野涼子;老師和家長演員則有佐佐木藏之介和永作博美,還有新晉影后級女星黑木華。另外,宮部美幸之名字亦見爭議,宮部美幸之漢語譯法亦見不同意見,其日文法為宮部みゆき,台灣譯作宮部美幸,但大陸則認為應該寫作宮部美雪,各持意見。
《所羅門的偽證》涉及議題繁多,其包括偽善、自私、自省、暴力、友情、偏見、真相、媒介、報復、贖罪等,還有家庭和學校的意義和關係。筆者認為,電影所呈現之學習和人生之門才是全片之引子啟示。
電影開場便由成長後之女主角回母校,但其選擇使用學校側門踏進學校;當天她同樣利用側門進入學校,意外地發現一具同學之屍首,老師及警方以自殺結案。原來大家漸漸地淡忘了,自殺案日漸地被同學們忘記。但是,其後一封又兩封之告密信紛至傳開來,結果引起連鎖效應,傳媒介入,一位老師請辭,一位來歷不明的男生,一位勇往直前的女生,催生出一個學校法庭,信件擊起千層浪;最終法庭審判至最後,卻沒有結案陳詞,犯人也判以無罪,律師意想不到地要求罪已。
這個學校法庭包括了法官、檢控官、辯護律師、主犯、證人兼偽證者、死者一、死者二。死者二不知情下協助證人兼偽證者散播偽證;死者一是電影劇引,也是案件的起點;證人兼偽證者則是法庭成立的因子所在,因為她,原來案件才變成更耐人尋味;主犯則是偽證者暗示之兇手,他同時是校園的欺凌者;檢控官是自省者,從被死者二標籤成偽善者,到重生成為正義之士,打開眾人的未來之門;辯護律師則是贖罪之人;至於法官,從頭到尾、徹頭徹尾、由始至終是一名公正人。這列組合正正是我們社會的一個小縮影。法官和死者一的家庭背景不算清晰,但似乎不重要,一個道德因果判決人、一個是劇引所在,其志在肩負帶起全劇和終結全劇之功能。
至於其他角色,他們都有一個不一樣的家庭。故事似乎也點出家庭和學校之間係微妙的關係。檢控官雙親俱亡,由繼父母撫育,因為仍有一個健全的影子家庭,隱喻其明白或接受贖罪的意義;檢控官家庭健全,因此其行徑也是典型的學生行為,但最終仍明白面對問題比逃避更重要,這是真正的學習和成長經歷;主犯面對家暴,父親常常毒暴他和母親,但母親忍耐也逃避,最終還是支持兒子面對困局;證人兼偽證者是單親家庭,母親是一名13點女人,也以一種偏向方式愛護著女兒,以至女兒面對欺凌,卻陷入無助的深淵,最終走上並成為一名自私偽證者;死者二之家庭健全,父親更教導女兒以正面方式對自已的人生,包括不用理會別人如何嘲笑自己肥伴,甚至教她明白肥伴才是福份,因此她從來都是樂觀派,卻又死於不幸。死者二是故事中最悲情之學生,難道就人生還是被利用也必須受罰。作者為何讓她死於非命,這也是筆者有所異議的一環情節。
無論如何,這個法庭得來不易,各人縱使各懷目的,但仍努力地完成任務,也找出真相。凉子兩次從側門走進校園,最終帶著法庭成員昂首闊步地從學校正門離去。如果在學校學習需要有著一種具體之成果,我想這就是學懂如何找到自己正確和未來之門。知識有時一點都不重要,學校絶不是起跑線,了解自己的人生,甚至後來居上者,才存有更大更遠更深層的人生意義。
校內法庭主要角色
法官 :西村成忠(井上康夫)
檢控官 :藤野凉子(藤野凉子)
辯護律師 :神原和彦(板垣瑞生)
主犯 :大出俊次(清水寻也)
證人兼偽證者 :三宅树理(石井杏奈)
死者一 :柏木卓也(望月步)
死者二 :浅井松子(富田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