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情迷失控點》(Irrational Man)以一位厭世的哲學教授為中心,講述他如何走過一段偶然、悲情、沉淪、自作自受的人生不歸路。說到底子,這位空虛的知識份子自以為是,自以為有才華,自以為看透世情,可是因為一個偶然的關健時刻又作出了一個不正確的決定,結果自毀一生之餘,最終又沒有勇氣來承擔責任,更打算一不做二不休,橫心再狠下毒手,結果卻遭天譴,墜入黑暗的「深淵」。
《情迷失控點》由活地亞倫(Woody Allen)編和導,演員有Joaquin Phoenix、Emma Stone、Nancy Carroll。《情迷失控點》其跟前作《迷失決勝分》(Match Point)和《命運決勝點》(Cassandra Dream)同樣地擬說明命運和偶然,以及罪與罰之間的意義。《情迷失控點》跟《命運決勝點》較接近,卻跟《迷失決勝分》有著根本的不同。《迷失決勝分》男主角為了成為乘龍快婿,在關鍵時刻決斷地作出一個改變一生的決定,他狠心地謀殺了自己的女友,但卻安然地走到最後,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Crime and Punishment)反轉來重新演繹。但《情迷失控點》則順著《罪與罰》的既有邏輯,把故事說個明白,有罪者自然有罰,這樣的人生才變得順理成章。
《情迷失控點》除了這場道德之說明以外,也道盡知識份子的偽善和不忠,他們如何終日無病呻吟,如何自以為看透世情,但卻絲毫沒有道德勇氣,私自和虛偽,完全表露無遺。《情迷失控點》一片中的哲學教授,外人眼中他看透世情,因而厭世,其實他到底因為看透才厭世,還是患上不舉才厭世;其後,他又偶然地聽到一宗不公平的法庭案件,便自命公義判官,以為謀殺法官;他自以為設下完美布局,卻錯漏百出,遭人發現還不及時改變計劃,依舊葫蘆,毫不變通。他上課時滿口哲理,甚麼康德、齊克果、胡塞爾,西蒙波娃、陀思妥耶夫斯基加上海德格爾,其中海德格爾更提到兩次,但卻知其形不知其神。或許,正如片中的女主角媽媽所言,他不過文章寫得漂亮,但邏輯思絮混亂一團。他又一直找尋分心的方法,以為治療,好了,最終找了,但原來是殺人,人生真的如斯荒謬嗎。人生沒有動機,卻會看到焦點,這便是教授的邏輯,也是今天不少人的所謂邏輯,因果定義都是他們自己一人。他一生其實只是為了自己,哲學家沒有想到如何去燃亮他人的生命,卻偶然地設局謀殺法官。
還看《迷失決勝分》,主角因為偶然和命運,逆天而行;但《情迷失控點》則因為偶然和命運,註定一命嗚呼。兩者最大之不同點,《迷失決勝分》在Critical Moment找到Match Point;但《情迷失控點》則在Critical Moment找不到Match Point,這就是教授在實驗室遭別人撞破偷藥之際,便應該改變原來計劃。再者,他誤入歧途全因女角一手造成,最終亦因為她而失去一切,最後他失去尊嚴也怪自己沒有道德勇氣所致。天下苦命者豈止你一人,更何況你不過「假情假義」而已。這位教授不過無病呻吟,又或者生活空虛而已,但空虛絶不是犯錯理由,也不是殺人「通行證」。另一部電影《The Intern》則不同,羅拔迪尼路主演的退休總裁同樣地因為退休而感到生活空虛,但卻努力Keep it moving,結果偶然遇上Senior Internship,他便積極地、認真地、投入地面對自己的人生,做好自己的本份,卻不會以謀殺和分心來解放自己。
《情迷失控點》比較起《迷失決勝分》,似乎沒有了驚喜,卻讓人看到道德的基本法則。
如果我們試從選擇到平行空間的意義來說明,《迷失決勝分》是一種選擇,結果每一個細節均天衣無縫地perrfect match,這是平行空間一種擇;但《情迷失控點》則一而再、再而三地一錯再錯,還扮作悲情,其實不過偽君子,也是平衡空間的另一可能。其不同者乃《迷失決勝分》的兇手狼心,但不偽善,直言自己狠心,因為作出這個決定,其實「not easy, you know.」
Woody Allen似乎也在說明世上根本沒有平行空間,只有沒有選擇力的他和他,以為一個失敗的辯解可能。’You’re never wrong to do the right t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