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園得獎作品

《巴適川渝行》(最佳小品文章得獎作品)

作者:朱琳(14S003)

巴適,在四川、重慶一帶的方言裡解「舒服」之意,常常會在當地人的嘴中冷不防地聽到。俗話有說,「老不出蜀,少不入川」,川渝之地的閒適不遜色於江南溫柔鄉,以致於年輕人若流連此處則遁於安逸,而老人則最適合在這兒安享晚年。今年夏末,我亦終於入蜀,一探究竟。

到重慶時已是半夜,所以體驗這城市從第二天早上的一碗小麵開始。香港人的早餐,油膩的極限也不過是油炸鬼或吉列魚柳之類。但這重慶小麵,一端上時著實讓我疑問:難道這整碗油浸浸、紅彤彤的麵就是此地百姓每日的尋常第一餐?重口味!懷揣著對於油分攝入過量的恐懼,我嗦入這第一口麵就停不下來。本已嗜辣,這小麵的麻辣和鮮香確實讓人味蕾大開,花椒的後勁喚醒一天的精神。我想這之所以能成為重慶人的早餐的確是有道理的。吃完這小麵早餐後,我說了第一句:「巴適!」

重慶小麵

而晚餐的火鍋更是讓我看到更上一層樓的爽快。傍晚六時許,天色將黑未黑,本地人已圍坐在街邊的露天火鍋店大快朵頤。重慶夏日 38 度的高溫似乎絲毫沒有減退當地人對火鍋的熱情。敞著肚皮,涮著火辣的食物,毫不拘束地與友暢談,但也喝著冰凍的「唯怡」豆奶來給這熱度加點兒調適。這就是「生活氣息」吧!若說江南菜的精緻細膩吃出了吳儂軟語,那麼我想這重慶菜的濃醇刺激造就了重慶人性格的熱情爽朗。隔壁桌的男人一見就知道是外地來的,問完我們從哪裡來,便熱情地分享火鍋的底料如何調味道最好,再推薦值得遊覽的地方。許多時候,到一個未曾駐足的地方,探索的最好方式不是寫在書上手機裡的攻略上,而是來自於土生土長當地人的閒談裡。鍋裡熱氣升騰,我捕捉著汗裡被風扇吹出的一絲涼意,再道:「巴適!」

街旁的麻辣火鍋

如果重慶的巴適來自於酣暢爽快,那成都的巴適則更多是在不急不緩中醞釀。常在書中見作家以一聲蟬鳴道一個盛夏,但常住在鋼筋都市中又聽得見幾回?而藏在成都這城市道路兩旁的樹叢裡是猶如交響樂般的蟬鳴,我算是第一回這樣真切感受到。每天跟隨著本地人慢悠悠的腳步走在街上,頭頂的聲響此起彼伏,有時似綿綿絮語,有時卻震耳欲聾,這聲響中是一股於城內高樓汽車相陪襯的生命力。酒店房間裡的詩集,也有許多本地詩人對蟬聲的描寫感悟。鶴鳴茶社裡,有揮扇吃茶嗑瓜子的大爺,也有貪新鮮體驗一番「小爽爽」的人。「小爽爽」是當地人對掏耳朵的俗稱,似乎有些不衛生,也有些危險,但從顧客神緊張又帶笑的神情裡可以知道,這也許是當地人尋找專屬他們的「小確幸」的方式吧。有時候反過來想,每天都公正規矩地過活,埋頭學習工作中後便是回家吃飯睡覺,缺乏點綴的生活未免是會無趣的。不要求每天轟轟烈烈,但如果能學會從平靜生活裡發掘能夠帶來小趣味的消遣,是一種生活的藝術。我想,在享受「小爽爽」的人心裡也會念著,「巴適」!

茶社裡的「小爽爽」

相比於在文殊院、寬窄巷子或錦里裡的遊人踵踵,在成都,我更喜歡在街頭巷尾發現最貼地的生活節奏。也許是下午兩點在店裡用竹絲編織手工袋的茶店老闆娘,也許是半夜一點在路面燒烤攤「擼串」的年輕人。有些時候的亂逛會帶我發現一些更奇特的色彩。從遊客必到三國裡「桃園結義」的武侯祠裡出來後,我發現側街上是帶來是滿眼紅色金色。仔細一看,這處似乎是屬於藏族人聚集的地方。店鋪裡賣的是藏族服飾,還有些佛珠、轉經筒和藏香之類。站在路旁的也是皮膚黝黑的藏族人,有身披紅布的喇嘛,也有帶著色彩斑斕綠松石耳環的婦女。他們的樣子明顯有別於本地人。 不遠處播放著的藏傳佛教的誦經聲,讓我頓時有種穿梭到拉薩八廓街的感覺。後來了解到,因為地緣上的相近,成都裡聚集著一批來此謀生的藏族人。 藏語裡並不說巴適,但也許這條為「異鄉人」們找到短暫的歸屬的街,是屬於他們暫駐此地的「巴適」吧!

成都街頭的藏族喇嘛

也許生長在川渝的人只是將「巴適」掛在嘴上,而未曾深究這二字背後所謂的生活哲學。但我這麼一個外來人卻品出了一些知足達觀的意味。無論在何處,日子一樣過,但懂得怎麼把日子過得有趣,我們也許可以從蜀人的生活型態中學一課。我們不說「巴適」,也懂得說一句,「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