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園徵文比賽生活文藝欄

《女權之聲》捍衛權利的啟示錄 (小品文章參賽作品)

文:李靜儀 145033

《女權之聲:無懼年代》電影英文名為Suffragette,意指於19 世紀末至 20 世紀初的英國,那些爭取投票權的女性。電影命名就是歌頌英國婦女政治社會聯盟(WSPU)的領導者 Emmeline Pankhurst ,及主張婦女擁有投票權的女性。從1872 年開始至1928年,英國女性爭取投票權運動持續了半個多世紀。電影描述當時英國女性在社會上的禁制與束縛,女人沒有投票權、財產權、養育權,只有男人能決策司法制度及當統治階層。當女性要求擁有投票權利時,政府以「女人情緒容易激動、腦子有病、瘋了。女人不配自己做決定,應該聽從爸爸、兄弟、先生的決定」;「絕對不能給女性投票權,因為她們要的東西會更多」為由拒絕她們。這種強權把女人變成奴隸,政府更對自己的歧視醜態毫無自覺。這些理由正如特首梁振英在去年雨傘運動發生時,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指提名委員會的設置可避免香港走福利主義,若一人一票選出特首,那麼侯選人就要爭取月入低於1800美元的半數港人支持,而政府制定的政策就要向那部份人傾斜。雖然現任特首民望低,港人一般對他的管治不抱有希望,但他將過半的香港人排斥於政治外,堂皇宣告「精英論」的觀點,與電影中的黑暗臉孔無異。

11988227_1609494085939624_4138828350207845648_n

“We don’t want to be Lawbreakers, we want to be Lawmakers.”
為改變不公平的法律,當時WSPU的領導者Emmeline Pankhurst發起街頭運動,成員大多來自藍領階層,運動開始時傾向和平訴求,卻未得到相對的重視,繼而將行動從非暴力升級為激進。在這場抗爭運動中,當時的抗爭者經常被警察打得頭破血流,逾千名女性被拘捕,在獄中她們繼續絕食抗爭,政府為免她們成為抗爭烈士,更綁起她們用管灌牛奶進鼻孔。其中一幕是幾位核心成員炸毀政府空置的建築物,由於警方蒐證失敗,於是硬以「非法集會」之理由入罪,不難令人聯想到去年雨傘運動,當時每天都有人因「非法集會」被捕,與及暗角七警案中的曾健超從原告變被告。時下香港警察至司法處理的不透明,不禁令人思考法律究竟保障了誰?

至於電影最後,女權分子Emily Davison為了抗議標語能在打吡大賽被皇室和媒體看到,於是衝入馬場被賽馬撞死,成為抗爭殉道者,引起國民關注事件,喚起社會對女性投票權的支持。起初女權分子透過破壞商舖、炸毀郵筒及建築物爭取女性投票權,反而得不到社會支持。情節讓人反思盲目勇武與及非暴力抗爭,到底哪一種方式才能搏取公眾支持,為社會帶來轉變。單是為了爭取平等的投票權,當時的婦女不惜犧牲工作、家庭,甚至性命,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抗爭,喚醒當權者聆聽她們的聲音。電影女主角Maud Watts的遭遇反映當時不少女權分子的難題,由於多次參與抗爭被捕,加上面對鄰里的羞辱,與丈夫關係破裂,最終更失去兒子,家庭生活和理想無法並存,有時只能捨棄。投票權不是從天而降,她們的犧牲使得往後的婦女擁有投票權,後世的確要向她們致敬。

最後想藉著電影解說「投票權」對人的意義。戲中Maud Watts於庭上審議時提到,「想要投票權是因為想看看可否過另一種生活」。若果公民沒有選票,即是社會沒有制衡政府的機制,政府便能輕易壓榨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沒有民主政制,權力不會具有正當性,而當權者的決策卻會影響生活。雨傘運動一周年,新一屆區選的完結,立法會選舉的來臨,都提醒著港人要珍惜手上的一票。

“Never surrender. Never give up the fight.” Emmeline Pankhurst,這句話對日後的香港人,猶如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