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文章觀影感言

《大眼睛奇緣》:Tim Burton電影評語只有兩個字,就是Tim Burton

【觀影感言】

添布頓(Tim Burton)又見新作,這是《大眼睛奇緣》(Big Eyes)。故事以上世紀美國一宗真人真事所改編。由克里斯多夫華茲(Christoph Waltz)和瑪格麗特艾美亞當斯(Amy Adams)主演。該片取材自美國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畫家基恩(Keane)夫婦的真實事件。妻子瑪格麗特(Margaret D. H. Keane)指控華特 (Walter Stanley Keane)盜用了自己畫作,入禀法院以控告丈夫,但按電影所示,嚴格而言,入禀之控罪是誹謗罪。
瑪格麗特因為自己童年記憶,對女孩子的印象深刻,從她們的眼睛看到她們的世界。因此以自己筆下的大眼女孩,作為自己情感之表達,同樣成為自己畫作的風格和標記。其後她剛離家出走,便偶然地遇上基恩,基恩自稱畫家,二人一見定情。她帶著女兒下嫁基恩。基恩以風景畫作為業,瑪格麗特則以大眼女孩為要,二人共闖事業。詎料,大眼女孩在多重機緣和巧合所致,洛陽紙貴,備受歡迎。但基恩則「將錯就錯」,以「Keane」之名,作弄成自己的作品。瑪格麗特因為下嫁基恩(Keane),便跟著夫姓,想不對這份愛意之尊重,成為半生錯誤之開始。
添布頓在這電影中,雄性和女權主義似乎就是第三個重要電影命題,你的名字我的姓氏就是所有問題及錯誤角度之元兇。瑪格麗特在電影中一共離家出走了兩次,當時美國社會其實對家庭觀念十分保守,男主外女主內乃男女家庭觀的金科玉律,妻子離出走是何等不忠,但在添布頓眼中,相信十分前衛。瑪格麗特因為姑息丈夫盜用自己的作品,感到內心不安;因此她前往教堂告解,豈料神父跟她說,如果丈夫所做的一切為了一個家,丈夫作為一家之主的前設下,便原諒和接受吧。可見,雄性和男權主義之觀念,於其時乃人們所堅守和認同著之社會規模。
其二,筆者以為電影第二層有趣之角度,乃其對藝術之看法,以及上流社會如何矯飾偽行,大眾又如何附庸風雅,大家一樣地不學無術,沒有文化修養之餘,卻常裝腔作勢。首先,瑪格麗特明言所謂藝術,其實十分個人(Art is Personal),電影隱喻明言,真誠才是藝術之道。正如瑪格麗特丈夫以Keane騙取天下人,就是對藝術最大之不忠。然而,瑪格麗特以為丈夫也是藝術家,因為際遇不好,加上偶然錯配,才會盜用其名。後來,她才發現丈夫根本不會藝術,不懂畫畫,自稱在法國學畫,在一流學院學習藝術,原來一切都是謊言,徹頭徹尾,完完全全,欺世盜名。瑪格麗特在電影中甚至質疑丈夫,到底有沒有到過法國。或許,許多人以為考進某某著名藝術大學學習,或者到過羅浮宮,或者走過現代藝術聖殿龐比度中心,便以為自己穿上藝術聖衣,滿口印象和後印象主義,但明白者又有幾人,梵谷到底是印象主義和後印象主義。
電影亦對所謂藝術評論嗤之以鼻,片中一位著名評論家對以Keane之名的大眼女孩的作品,一直持不滿之看法,藝術對自設高和低之分,藝術是高雅文化,流行則是低俗;藝術也是一種圈子玩意,電影中強調Keane不是某某學會的成員;原來不是共同利益者,這才是最大之不滿。同時,媒介(報章)原是這個虛偽遊戲的幫兇。
Keane(丈夫)鑑於作品價昂,想出大量印製海報版,實行薄利多銷,但許多所謂藝術者,不以為然。但Keane(丈夫)則以為讓更多人認識和擁有大眼女孩,同樣美事。本雅明(Walter Benjamin)亦提到複製造成藝術之新形態,其讓藝術失去獨一無二的崇拜價值之餘,崇拜價值源於儀式,複製同時造成展覽功能,展覽價值卻從儀式中解放。世情和文化沒有絕對價值,只有相對意義。
雄性主義和藝術,相比之下,筆者以為不是添布頓所最關心者。添布頓這部作品,筆者以為最重要的訊息乃我們如何關懷孩子。故事以惶恐不安的大眼女孩為主角,她是瑪格麗特自己的過去,也是當下自己的女兒,更是所有天下的小朋友,其從瑪格麗特創作巨型畫作,擬送給聯合國而有所啓示。瑪格麗特不安,並非自己因為失去命名,或者因為失去命名而獲得的所有利益;她不安,因為自己欺騙了自己的女兒。女兒從小便看到媽媽畫作大眼女孩,如今媽媽卻「直言」不是自己的作品。她前往告解,也因為欺騙女兒感到不安;但詎料神父言道,有時候孩子不知道真相更好。「LIE to Child」、「Truth」,當中的真理如何定界線。瑪格麗特三次緊握著女兒的手,女兒同樣緊握著自己的手,每一次她在人生最關鍵、不安、艱難之際,女兒給予她活下去的力量,如今自己竟然對她說謊,她自覺慚愧,慚愧得無地自容。
當日無懼而跟妳牽手同行,如今怎可因為顧慮而讓妳失去信任。
最終,瑪格麗特因為女兒而自揭真相。真相或許如日本作家湊佳曲所言,一旦接近真相卻更迷失,但真相意義對任何人而言都是無差別的,關鍵是善意和惡意,善意和惡意的界線又是何等清晰,如何某某言道難定正邪,因為各有利益而不願放棄,說到底都是各自對別人和條件的優先排列而已。正如你找到朋友,朋友言道最近很忙,皆因妳或你不重要而己,自己無法優先接待;又如過去數十年,多少父母常言移民為了下一代,一切一切讓我們見證甚麼跟甚麼。如是,為何不讓自己自然地、安然地、真誠地成長。孩子最需要者其實是父母之做人榜樣,教我們面對問題,而不是逃避問題。真誠是藝術之道,也是做人處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