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園生活文藝欄社會議題

《唐山大兄》:逼不得已的義憤填膺

李小龍重返香港後的成名作《唐山大兄》,講述青年鄭潮安(李小龍)在親戚介紹下到泰國謀生,認識同鄉許劍和其妹巧梅等一行人,但一眾工友因發現工廠老闆的陰謀而先後被殺,「唐山大兄」鄭潮安毅然決定與老闆決戰,為工友們報仇。

45年前的作品,不論製作和故事編排都難以與今日相比,故此也無意挑剔。(但如今實境拍攝卻是罕見)唯一念念不忘的,是描述李小龍猶豫於戰與不戰的部分。

鄭潮安剛到泰國時,親戚三叔便提醒他,許劍太愛抱打不平,擔心他會像許劍一樣,結果潮安一直避免捲入衝突之中。即使許劍下落不明,眼見工友要求廠長交人不果而動武,潮安亦是到最後一刻才出手。被工友冠以「唐山大兄」之名後,潮安亦未執意為許劍討回公道,因而被同鄉唾棄,甚至直到工友全數死去,潮安也想過回鄉了事,但念在他們的恩情才「豁出去」為他們報仇。

大抵嘉禾當年也沒有想過,《唐山大兄》竟能反映香港人乃至華人的冷漠性格:月初油麻地一名7-11店東遇襲,從閉路電視片段可見,路過的人沒有一個施予援手,最後店東傷重不治,事後只有一個女途人懺悔。「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結果失去了一條人命,而店東更只是冰山一角。如果香港人不是習慣了冷眼旁觀,荒謬絕對不會變成常態。最起碼,李波「被自願」協助調查不會如此不了了之。

但說香港人冷漠,他們又不會百份百冷漠,店東傷重不治後,捐錢協助的人有很多。香港人最有同情心的時刻正正是捐錢或是施以物質援助,從以往帶物資接濟親戚、華東水災、南亞海嘯、四川地震⋯⋯香港人最不缺的是錢,最願意付出的自然是錢——《十月圍城》的李玉堂支持革命,但也只願意出錢。當然,香港人也有見義勇為的時候。佔領初期有成千上萬人上街,我想不是因為甚麼自由民主,只是因為看不過眼那87枚催淚彈;中國足協海報風波,令多少平日不看本地足球的人,也入場支持香港隊,不為甚麼,只是因為看不過眼自己人被欺負。

常聽老師說學生「本質不壞」,香港人的本質應該不是那麼冷漠,但能否把見義勇為變成常態又是另一回事。我不期望香港有太多「許劍」,也不期望有多少個「唐山大兄」,只願香港人可以像電影中的一班工友,不要對身邊的人和事太冷漠,正如前終院首席大法官李國能曾引用的西諺:「恒久警惕乃自由的代價」(eternal vigilance is the price of lib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