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文章生活文藝欄開卷有聲

《哥倫布大交換》:全球化的另一面

最近總算有點時間花在閱讀閒雜書籍,因自己對歷史有興趣,讀的都是跟歷史有關的作品。不過,即便歷史是過去的事,但歷史的教訓在今日今日仍然用得著。這就是克羅斯比(Alfred W. Crosby, 1931 -)所著《哥倫布大交換》令我有所反省的地方。

《哥倫布大交換》描述的是 1492 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造成的物種交換事件。這可謂全球化的雛形,亦因為哥倫布大交換,令千百萬人從此不再捱餓,然而也導致物種的加速消失。克羅斯比更在書末寫道「人類與他帶來的動植物,在過去四百年內消滅的生命種類,可能比一百萬年演化滅絕的物種還要多。」

於我而言,這是對現在這個建立於犧牲大自然的社會的一個警告。自哥倫布大交換起,整個世界的確變得更緊密,可這個緊密聯繫令到世界物種變得單一化;我們不用再懼怕飢餓,可哥倫布大交換帶來如天花的病毒交換,也在短時間將美洲印第安人人口大減九成,造就了今天美洲白人當家的情況。

全球化在現代人而言,一般都是利多於弊:即時的通訊、物質的豐盛、方便的交通等等。不過微妙的是,世界各地各人的生活方式也漸趨單一化,就如現在的生態鏈一樣。以手機為例,從前的 Nokia 和 Motorola 已經消失,只剩蘋果和三星。上網的選擇也不外乎是 Facebook 和 Twitter,《哥倫布大交換》雖然不是從人類生活方面探討歷史,可書中對全球化的批評。仍然十分值得生活在一個多元化不再的環境的我們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