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感言】電影《半世紀的諾言》顧名思義,電影說明一個有關諾言的故事,這是兒子對父親的諾言。
話說韓國二次戰後,南北局勢不穩,美軍支持南方政府對抗北方共產政權,北方則在中國參戰下全面反搫,結果造成大量北方人民離開北方。故事中之一家便在這個背景下南走,但在岸邊登船之際,主角德秀(黃政民)不慎遺下妹妹,父親便孤身找尋女兒,行前跟德秀誓言,自己一旦跟大家失散,你便是一家之主,必須肩負起守護一家人的責任,德秀父親更跟他約定在花的店相見。因此,德秀便以一家之主之重責,自小努力保護母親。他一方面自責,當天沒有捉緊妹妹妳的手,一方面跟父親早有約定,下半生必須信守諾言,守護一家人,也要守護花的店,因為花的店就是他們約定的地方。
這部作品多以韓版《阿甘正傳》來著墨,兩者均以一個小人物如何走過大時代來說明。然而,兩者最大之不同點,乃德秀比起阿甘多了一份俗世情懷,德秀也會抱怨,弟弟成績太好,自己惟有努力工作,供弟弟上大學,縱使自己也希望讀書,甚至無錢交學費,惟有偷班就學,結果遭人趕走,但也沒有法子。因為,這是他對父親的諾言。
德秀一直對當天沒有捉緊妹妹的手深感內疚。他會問媽媽,如果家中火警,自己留在屋內,家人在外,她會入屋救我嗎。媽媽說:「不會。因為我有事的話,誰來照顧家小。」德秀聽到媽媽所言,眼泛著淚,直流下額。
德秀的情感是複雜的,他感到內疚,因為失去妹妹:又因為失去妹妹,間接令爸爸跟一家分離。因此,他必須信守爸爸的承諾。然而,德秀有著阿甘的性格,只管勇往直前,一切迎難而上。可是,對於那一代人而言,守護別人到底可以走幾遠,比永遠更遠。
這部片子最迷人的點子乃原來是一部沉重的作品,訴說著一個「半世紀的諾言」。但是,當中則以喜劇方式來處理,教人笑中有淚,有趣之場口是不少的。
然而,更有趣者可能是片名本身。本港名為《半世紀的諾言》正如故事本身以兒子對父親之諾言為主題,因此,片名以為根據,這亦是一種詮釋。至於英語名稱是《Ode To My Father》,直譯可成對爸爸之頌,也是一種美。至於電影的韓語名稱是《국제시장》,直譯為國際市場,國際市場位於釜山市,又名南浦洞,其為著名的飲食購物區,似乎故事以為主要場景,也是花的店所在,這一種土地和地域之情。三個片名,三種不同向度之理解和詮釋。
新海誠有一部名為《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之作品,故事同樣涉及土地分裂,其造成人之分離,以及人間美麗之哀愁。約定的地方聽來自有幾分迷人、哀愁、期許,以及幾分未忘情。我們到底有過多少約定的地方,最終是否可以信守諾言來相見。德秀最後決定賣掉花的店,因為他相信爸爸可能太老了,再無法回來花的店,我們約定的地方。
《半世紀的諾言》:我們約定的地方
Related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