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觀點編輯推介觀影感言

《劫機1971》:歷史結果不能重演

韓國電影《劫機1971》以一宗真實劫機事件為中心,嚴格而言是兩宗,分別發生於1969年和1971年,同時兩宗事件都有一種微妙的因果關係。然而電影對於這兩宗事件之敘事,則有著不一樣的說明。作為觀眾,奇怪著為何「歷史結果不能重演」? 電影是一個作者們之敘事世界,他們以甚麼方式從當下來看待兩個舊故事 。

電影由金聖翰導演,編劇是金景燦。 金景燦舊作《購物車》,講述大型超市工作之非正式員工如何跟公司抗爭; 其結構布局跟《劫機1971》似乎有著一種兩生花的角度。 至於演員,則有我們熟知的河正宇,還有呂珍九、成東日和蔡秀彬。

如上述,故事其實以兩宗劫機事件為中心,第一宗發生於1969年大韓航空YS-11劫機事件,其發生於當年12月11日12時25分,航機從江原道江陵空軍基地飛往首爾金浦國際機場途中,突遭趙昶熙(北韓特工)劫持,機上共有4名機組人員,以及46名乘客。最終航機飛過界線到了北韓。 最終,其中39名乘客被送回南韓,4名機組人員和另外7名乘客未見回歸來。至於數十年後,從不同南韓雜訊中可見不少相關他們的傳聞。 其中有關趣者,據一名回來的乘客所言,該航機起飛10分鐘後,劫者進入駕駛艙,跟著便到三架北韓空軍戰機,仿如劇本之故事。針對1969年事件,電影《劫機1971》則設定南韓空軍機師(河正宇)因為一念之仁而放走航機,結果全機之機組人員和46名乘客安全著陸。最後空軍機師由上司指導因為機件問題以致未能擊落航機;空軍機師退役空軍,轉職民航機師。事件是否完美「著陸」,首先沒有死傷,其後39人回國,留朝者到底是出於自願還是別有想法。

故事過了兩年,那年是1971,1月發生;跟著1969年之12月,從一種陰謀論而言,年月日之連結是否又有著一襲心寒之宿命觀。

這次劫機的始作俑者是一名南韓人(呂珍九),表面而言,他似乎受到劫機者可獲200萬獎金所鼓動;若成功進入北韓,便可獲得200萬獎金。但是,電影也說明一種更深層的因果,這是一次復仇和生存的選擇。這名劫機者遭誣捏造證,背上共產主義者的名號,母親也因而悲情中離去。劫機者正在一種絕望中倖存於世。他正在想著甚麼,我走上絕路是你們所害,母親也因你們而死。電影對於事主背景和性格之敘事是深層的。

劫機電影其實是一種類型化之電影,一架航機,也是一個封閉空間,這類事件大致分成三組人員,一是機組,一是劫機者,最後的乘客。但請記著,故事還有主線之設定,張力來自機組和劫機者,還是劫機者與乘客之間,至於英雄之設置則視乎前者還是後者。 這次《劫機1971》似乎以前者為要,即機組和劫機者,英雄則設定前空軍機師(河正宇),1971年之民航機師。他也是兩宗劫機事件的關鍵人物,上一次一念之仁,今次守護到底,救人是英雄永遠之任務。

英雄最終還是悲情地離去,帶著一點悲傷之浪漫主義,但他的死亡有著三個階段的,槍刺大腿;他以血肉之身壓下手榴彈減低傷亡,但同時自己炸去左手;失血過多,最終撒手人寰。 南韓重大之劫機事件其實有三宗,分別發生於1958年、1969年和1971年。 其發生於1958年之劫機案,由8名劫機分子脅逼,最終飛抵平壤,1969年之事件同樣成功到達北韓; 至於1971年,如上述,劫機者則未能如願前往北韓。 1971年之結果當然是真實事件之某種現實,但電影利用1969年和1971年之說明,我們是否理解到,原來「歷史結果原來不能重演」。 陽關路和獨木橋其實根本無從選擇,這才是人生。

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林援森博士
影評人

(筆者提供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