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取錄了他。
2010年,經同學介紹,在NowTV兼職《大鳴大放》節目助理,誤打誤撞入了新聞界。
他就是張兆高,加入新聞界十年,已做過不同媒體,亦創辦了「是敢的創作室」,負責打理政界和商界的社交媒體和創作。
回頭一看,歷歷在目……
「那時在《大鳴大放》,一開始負責斟茶遞水,做資料蒐集,幫李彭廣和李鵬飛主持整理資料,以及協助監製整理選好的題目。」
2011年,取得碩士學位後,張兆高何去何從呢?
「碰巧李彭廣博士正在做一個關於香港殖民地研究,要去英國國家檔案館查閱歷史資料,便去了英國四個月。」
回港後,沒經驗的張兆高加入了NowTV做編輯,一做便三年,上班時間是通宵時分。「日間工作的話有其他部門同事協助,但通宵上班只有左邊和右邊的同事,變相提高獨立運作的能力。」
三年的打磨,他形容如同在「少林寺」練武,所接觸的範圍包括國際、體育、突發新聞,到入廠排「cast」(新聞菜單)等,使他練得一身好武功。
「那時做到『坐堂』,覺得能力被認同,想往前一步。第一個決定是辭職,第二個決定是回顧寫過什麼故事,到當地實地考察。」
2014年,離開「少林寺」後,他隻身去了烏克蘭和克里米亞……
「我當自己是記者,四處做訪問、拍照,體驗一下做前線記者的滋味。」
看到這裏,會發現張兆高一直主動爭取自己想做的,願意接受挑戰,不怕苦。
隨後分別多次轉型,加入「DBC數碼電台」和「HK01」,從電視到網媒,從不懂拍片、剪片到逐漸上手,更捕捉到「朱經緯棍打途人」畫面。
一路走來,有機會,他肯嘗試;有挑戰,他肯賣力。
2020年,於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擔任兼職講師,指導三年級學生如何透過最精要的圖片與文字,將新聞重點呈現在網民眼前。
「同學要嘗試和接觸,靚圖和標題不是重點。第一,起題要有概念,即知道為何做、為何事情會發生;第二,就是要動手做,紙上談兵不可行。未來對新聞人的個人能力要求越來越高,你不能抗拒學習。」
此外,「批判思考」是他最想教給同學的,這是他讀宗教及哲學系時領悟到的方法。
「和同學分享哲學家說過的話,如何切入和陳述一個題目,我心目中好的編輯,就是能否做到批判思考。」
撰文:馬翠怡
封面圖:廖卓安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