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園生活文藝欄觀影感言

《火星任務》:中國元素太刻意

列尼史葛導演年度大作《火星任務》(The Martian)終於上映,講述美國太空任務「戰神3號」團隊遇上沙塵暴需要緊急撤退,但團員Mark Watney(Matt Damon)遇上意外與隊友失散。意外後生還機會渺茫,隊友又逼不得已之下離開,但Mark竟然奇蹟生還。地球與火星之間路途遙遠,Mark需要一個人想辦法生存,直到地球派人來營救。

Matt Damon繼去年的《Interstellar》,再次飾演在地球以外星體生還的太空人,飾演團隊指揮官Melissa Lewis的Jessica Chastain亦有參與兩部電影,故或許會有人誤以為兩部電影之間會有關連,但其實故事改編自同名小說。在下沒有看過小說版本,沒有辦法比較兩者,但比較其實也沒有意義。

有人形容,故事結合了《阿波羅13號》(Apollo 13)和《劫後重生》(Cast Away)。太空旅行的部分的確與《阿波羅13號》有點相似,拜科技所賜甚至比其做得更好。然而,心理部分乃至時間的意義著墨不足,Mark Watney於外太空獨自生活超過一年,長期獨處的心理壓力絕非常人可以想像。《阿》一片中,團隊各人在太空飄浮的過程都曾大發脾氣,《劫》一片中,主角更用足球做了一個「伙伴」與「他」聊天解悶。本作直到結局仍見Mark活力十足,獨處對其好像沒有甚麼影響,或許他是真心相信自己不會死,但相對地留給觀眾的懸疑感變得不足。

營救過程不順利,但拍攝手法太刻意。NASA先是想出將補給艙送上火星,讓Mark有更充足資源捱到下一次載人任務,但火箭發射過程一幕,分鏡和配樂都太令人聯想到會失敗;兩個補救方案都需要中國國家航天局借出火箭,雖然太空機構之間互相合作很平常,但今次美中之間合作,有種說不出的突兀。合作是中方主動提出,是科技超越政治的決定。但現實中,8月的天津大爆炸,當局不顧消防員安全送他們去死,連自己人民性命都不顧的國家,會在乎一個非親非故的外國人性命,更不惜分享國家機密來拯救他嗎?未來的事無法預測,但中國的太空科技水平竟然已經超越俄羅斯聯邦航天局,連NASA也要靠其協助。從票房角度考慮,一切又忽然合理,不過觀眾看在眼內不知又有何感想。(當然,原著中也是中國出手,或許只是忠於原著)

撇開以上的批判,其實電影也值得一看,插曲選擇尤見用心。最近NASA宣布在火星上發現有液態水,忽發奇想,就算人類可以移居火星,又真的可以避免自毀嗎?